《绝地撒哈拉》阿里巴巴和小贩(2)

从博物馆回来的路上,路过一所当地的小学。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糟糕,但孩子们坐在破旧的课桌前仍然在认真地学习。我惊讶地在最后一排发现了几个成年人,应该有三十多岁了,在一群年幼的孩子中显得格外特别,但他们和孩子们一样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还不时地记着笔记。这个仿佛都德笔下《最后一课》的场景让我格外感动:一个民族无论多么贫穷和落后,只要她的人民还保有旺盛的求知欲,那这就是一个有希望和未来的民族。

在教室外,我看见了让我心酸的一幕,一个孩子因为买不起纸和笔,只能用削尖的木棍蘸着墨水在木板上抄写经文。从北京出发时,我和费宣带了不少的糖果和铅笔,为此行李还超重被罚款。但到了这里以后,我们仍然觉得带的东西不够多,总有一些懂事得让人辛酸的孩子叫人忍不住去怜惜、关心,没过几天糖果和文具就已经分发完了。看着眼前这个认真抄写经文的孩子,我没有打扰他,悄悄地给他拍了一张照片,默默地离开了。

通布图很小,我们只用了几个小时就逛遍了大街小巷,多数小贩都会向我们高喊“酷尼其哇”,我们只能一一回答我们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可以想象,来到这个偏远的沙漠之都的中国人并不多。我们只在城里转了一圈,客栈就被兜售各种商品的小贩们围得水泄不通。向导说,现在全城都知道城里来了两个中国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