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少干涉,解放孩子的手脚(11)

现实生活中,像彭月容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这实在是很不明智的做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家长,总是在孩子开口发言时,能将他当成一个大人看待,认真地聆听他全部的讲话。假若孩子的观点对了,那就表扬他,假若孩子的话错了,那就和颜悦色地为他分析错了的原因。

这是一位小学一年级老师在某次全市教研会上的发言:

在上课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孩子喜欢小声在下面讲话,插嘴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当老师提出一个较感兴趣的话题后,孩子们不再等得到老师的允许,已经开始交头接耳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像炸开了锅的豆子噼噼啪啪地说个不停。他们不管重复不重复别人的答案,更不顾老师要求举手说话的规则。

"安静!安静!举手说!"我的要求被孩子们的声音给淹没了,谁也没有理会。"噪音,这是噪音!"以为这样的提醒会管用,可是孩子们说得更高兴了。"表扬丽丽,表扬果果。"可是没有料到,只有几个孩子看着老师,更多的孩子并没有停止说话的意思。"等会儿不讲话的孩子可以做游戏!"部分孩子的声音小了,但还有几个说得眉飞色舞的孩子很忘我地在讨论。"批评民民,批评慧慧!"我很严厉地指着站起来讲话的"大嗓门"的民民和慧慧。可是,效果依然不佳。

后来,我静下心来想,其实,只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我们会发现,孩子有表达的欲望,七嘴八舌说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处理孩子七嘴八舌问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的观念出了问题,方法欠妥当。在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参与、交流的需要,他们需要释放自己的感悟、发现、想象、思考等。因此,遇到这样七嘴八舌的情况,老师只需要给予全体孩子几分钟自由表达、交流讨论的时间,每一个孩子表达的需要都会得到满足,而我们的老师这时候只需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就可以了。

是啊,希望孩子独立就应解放孩子、尊重孩子,而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便是家长尊重孩子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发言权效应。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他所在的组织给予他发言的机会,他自己便会产生被重视、被关注的心理,继而,他将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凡事与孩子商量好处多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对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时才用。要像一个善良的立法者一样,不会因为去压迫人而高兴,而因为用不着压迫而高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