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纳兰性德(7)

想要开口低唤,又怕被人听见;想要一诉离愁,却只能拔下玉钗在回廊轻叩。就这样,千言万语,只化作“小晕红潮”,眉眼无声。这是他们最后的相见,也是最后的别离。

这位显赫的公子,一朵富贵花,平生第一次感到了刻骨的无助。他无法留下表妹,无法夺回她。他知道自己最心爱的人就在那红墙碧瓦之内,却一步也迈不进那个禁忌森严的院落。

这样一道深深的阴影,也许就是他日后怠惰于仕宦生涯的真正原因。当他随着满朝文武三跪九叩的时候,当他追随皇帝出入宫廷院落的时候,他又怎能忘记,他最心爱的人,就在这宫闱的深处,却无声无息,依然是咫尺千里。

纳兰性德早年曾写过一首《鬓云松令》,即《苏幕遮》:

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东风,彻夜梨花瘦。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容若写了很多月夜怀人之作。此词据载应作于康熙十六年前,属于容若早年的作品,柔情婉转,语辞轻倩,似丽人姿容初展,风神微露。当时容若词中即显出好用明月梨花等清冷意象偏爱,直至后来迭遭变故,明月梨花的意象更多,蕴意也更繁复。

回忆里,在花径泄露春光,枕头都留有余香的美好日子里,与伊人在黄昏时见面,絮语温馨情意绵绵。“刬地东风,彻夜梨花瘦。”写与伊人分别后,如今夜间的景况。东风彻夜无息,吹落一地梨花。一夜过尽后再看满树梨花竟似瘦减不少。此处明是写花,暗在写人,指经历风波后伊人的消瘦飘零。

如今夜色沉凉,月光照在院中的红豆蔻上,那红豆蔻无忧无虑开的正盛,让人触景伤情。远处萧声微动,触动情肠。这个月下独立花径的人,从他鼻子到眉间有一种伤心流出来。遗憾是因为--他留不住,生命里最想抓紧的美好。情感毕竟不同于花开花谢循时轮回的植物,感情这东西,一旦错过了花期,就很难再有第二季。

容若以反问“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结句,清丽而沧桑。断肠明月照梨花。容若心田苍白,清冷如雪。显然是因为:“月似当时,人已不似当时。”这一句后来容若词中频出,竟是一语成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