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成立政闻社,夹缝中的艰难努力(2)

根据《政闻社社约》所列之发起人,有蒋智由、徐佛苏、黄可权、吴渊民、邓孝可、 王广龄、陈高第共七人。(1907 年 10 月《政论》1 号,《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512 页)按照事先的约定,社长一席为虚设,特别邀请马相伯先生为总务员,常务 员则有徐佛苏、蒋智由、麦孟华三人。马相伯与梁启超的交情很深,梁在上海办《时务报》期间就曾在马相伯处学习外文。所以,该社成立后,梁启超便特派社员汤觉 顿前往上海迎接马相伯,请他来日本就任。十一月十一日,政闻社在东京召开大会, 欢迎马相伯,到会者数百人。《政论》第三号报道了欢迎会的情形,文中称赞马相伯:"深通吾国经世之术,四十年前毕业于法国大学,邃于哲理法政诸学,并旁通拉丁、 罗马、英、德诸国文字,本其心得,以见诸躬行,其硕德懿行,皆足为吾国人表率。 今以七十高年,冒万里风波之险,专为吾社员全体及中国前途而来,吾辈对之真不胜欣慕。"(《梁启超年谱长编》,425 页)梁启超在给蒋智由、徐佛苏和其他社员的 一封信里也对马相伯的到来感到欣慰 :"马先生已到,此公之持积极主义,(觉顿言 与之等见此公后五体投地)其勇更逾吾辈。今日与畅谈一日,已承许以全力担任社务, 此真吾社前途最大之幸福也。"(同上)

马相伯的到来,让政闻社的同人备感振奋,每次登台演讲,听众都有数百人, 声势更盛极一时。但也引起了革命党的妒忌。十二月十五日蒋智由在给梁启超的信 里甚至担心马相伯受到攻击和伤害,乃至要煞费苦心地安排马先生的行程,以防彼 辈探知。不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正月,政闻社本部迁至上海,马相伯一行 也随之回国。当时,他们活动的最大目标即速开国会,同时筹划在汉口设立《江汉 公报》,并开办江汉公学。梁启超在岁末写给熊希龄的信里谈到他的计划 :"以武汉 为天下之中,畴昔兵家在所必争,政党为平和的战争,其计划亦当与用兵无异,故欲以全力首置基础于武汉,而其下手之法,一曰设一大日报,名曰《江汉公报》,二曰设一法政大学,名曰江汉公学。"(同上,435 页)有传闻说,杨度也已经意识 到了武汉的重要,正倾注全力在这里经营。

此前,杨度已先期回国。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梁焕奎、范旭东等筹划成 立湖南宪政公会,有意拥护杨度为会长。十月中,恰逢伯父去世,杨度回乡奔丧, 料理丧事。在此期间,湖南宪政公会宣告成立,杨度出任会长一职,并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是为晚清国会请愿运动之滥觞。据说,这份请愿书 曾请王闿运先生作过修改,湖南不少士绅名流都在上面签了名。第二年春天,袁世 凯又与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于是,举人出身的杨度, 以戴罪之身,被授予候补四品京堂,即刻进京在宪政编查馆行走,并兼任颐和园外 务公所教习,袁世凯还特意安排他为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宣传开设民选议院的主张。

杨度此时还是宪政公会(即宪政讲习所)北京本部的常务委员长。梁启超在给 熊希龄的信中曾提到他回国后的情况 :"闻龟山(杨度)在湘于吾党颇致微词,弟诚不料其如此,彼濒行时尚与弟抵足作竟夕谈,极陈将来联络之法,今反相挤,使双方社员间生出一重恶感,弟甚为龟山不取也。"(同上,436 页)他这时还是清政 府悬赏十万元通缉的要犯,不便出名,更不能回到国内,直接参加运动,但事实上, 政闻社内外都认可他为社长,大家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大事小事无不取决于他。 作为一个政治团体,政闻社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他们在立宪这个大旗下走 到一起来了。但它又是一个很松散的组织,很大程度上要靠感情来维系组织内部的 关系。而个人的性情不同,时间久了,出现分歧、矛盾、误会、摩擦也就难免。具体到一些事务,每个人所处地位不同,看法也很难求得一致。政闻社以开创之际, 要做的事情很多,不仅人才有匮乏之忧,在经济上更是捉襟见肘。一些社员因为没 有收入来源,日常生活亦发生困难,社内为经济所困扰,竟不能向社员提供任何帮助。 加上清政府、革命党,以及宪政公会的压迫,政闻社几乎陷于困境,梁启超亦有内 外交困之感,以致他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的春天生了一场大病。徐佛苏二月 十七日写信劝他生活要规律,要劳逸结合,不能过度劳累,吃饭的时候不要多说话, 睡觉的时候一定熄灯,更要讲究卫生,爱惜自己的生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