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成立新党,领导权归属问题引分歧(3)

其六,计划由徐勤担任会计长,掌管财物。

其七,张謇、郑孝胥、汤寿潜都是极为紧要的人物,而且有意与我党联合。但我党目前的情况是,"下之与革党为敌,上之与现政府为敌,未知彼等果能大无畏 以任此否"。为了摸清他们的底细,梁启超准备去一次上海,和他们当面谈谈。

其八,袁世凯、端方、赵尔巽为暗中赞助人,熊希龄负责联络。

其九,准备拥戴醇亲王载沣为总裁,载泽为副总裁,也由熊希龄负责运动,此事须秘密进行,决不能为讨海外会员一时之欢心而公布之。

其十,宪政会不能以筹款为目的,入会者只象征性地收取会费。其活动经费另行筹集。

其十一,海外帝国立宪会的会员是否加入宪政会,尊重其个人意愿。

其十二,开门办会,广收人才,摒弃门户之见,只要赞成党纲,志同道合,就可以吸收入会。(以上参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369 ~ 374 页)

但是,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十一月一日(12 月 16 日),东南各省绅商在上 海宣布成立立宪公会,推举郑孝胥、张謇、汤寿潜为正副会长。张謇在《啬翁自订 年谱》中记载此事 :"郑孝胥同议设预备立宪公会,会成,主急主缓,议论极纷驳。 余谓立宪大本在政府,人民则宜各任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与其多言,不如人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公推孝胥为会长,寿潜与余副之。"(《啬翁自订年谱》卷下,20 页) 这一年的十二月间(1907 年 1 月 20 日),杨度主持的《中国新报》在东京创刊。

这是一本以政论为主的刊物,他在《中国新报序》中表示 :"夫以责任之人民,改造责任之政府,是之谓政治革命。居今日而谋救中国,实以此为至易至良之惟一方法, 而吾人之所笃信欲有以此贡献于我国民者。此《中国新报》之所以作也。"(《辛亥 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873 页)在《中国新报》中,他陆续刊载了《金铁主义》、《请开国会之理由书》、《国会与地方自治》、《中国今世最宜之政体论》、《代议政体论》等文章,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族分裂,相信只要召开国会,实行宪政,建立负责任之政府,汉、满、蒙、回、藏各族就可以实现共同进步。

对于与革命党鏖战正酣的梁启超来说,《中国新报》无疑是一支生力军,给予 他极大的支持。他马上写了《新出现之两杂志》一文,发表于第 88 期《新民丛报》,文章称赞"此报之宗旨,全在唤醒国民,使各负政治上之责任,自进以改造政府, 成完全发达强有力之立宪国家,以外竞于世界"。对于杨度提出的民主立宪可能导 致民族分裂,西方强国将借机瓜分中国的理论,也表示十分赞赏,认为"此实最博 深切明之言,而予排满之革命派以至难之返答也"。(《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上册, 476 ~ 477 页)杨度也很知趣,他在《中国新报》第四期撰文《致"新民丛报"记者》,写道:"昨读贵报第四年第十六号,有新出现两杂志之批评,于中国新报,录其叙文, 且为表明其主义之所以然,至为详允 ;于工商立国军事立国之处,尤能洞识吾人所 以救时谋国之苦心。此吾人所深谢而喜得同情者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第二卷下册,873 ~ 874 页)

遗憾的是,梁启超与杨度最终没能走到一起。我们今天很难责备他们中的哪一个,事实上,他们都为双方能够合作成功作出过努力,但有些问题又非他们能左右。 最关键的还是领导权的归属问题,即由谁出任会长(总理)。本来,梁启超与杨度 已经达成共识,康有为只是作为虚设的会长,不出头,不露名,也不担任实际的职 务。这一点,梁启超早在十一月初就写信向康有为汇报,杨度也有信请梁启超转呈 康有为。但当时康有为正在北欧漫游,他们的信很晚才寄到康有为手上,而他们收 到康有为姗姗来迟的复信,已经是第二年的三月初了。在这段时间里,却发生了太 多的事情。先是神户三人密谈后不久,大约那一年的春节前夕,杨度在东京与方表、 陆鸿逵等人组织了政俗调查会,并自任会长。不久,政俗调查会改名"宪政讲习所",随后又改名"宪政公会"。这让梁启超很伤心,他在写给徐佛苏的信中说 :"今日 得一书,言某君(杨度)特开宪政会(彼既着进行故我亦不容缓),殆即兄所言宪政研究会耶?亦别一物耶?其诡秘真不可思议,与我共事而始终不一告我,意究何 居?"(《梁启超年谱长编》,396 页)几天后,梁启超再次致信徐佛苏,又讲到杨度:"某君处弟近致数函,不见复,南海有一函与彼(乃复彼函者),寄去已旬日,亦不见复, 不知其有何意见否。据公言知其扩张党势,日新月异,而竟毫不相告,岂有相排之 意耶?若果如此,将来何以共事,必至分立,而势日薄耳。为中国前途计,能无恸哭?" (同上,397 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