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不惑

首先,他对子女的学业是十分重视的,认为这是立身的根本。他说 :"我们做 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同上,106 页)所以,他对思成、思永、思忠、思庄这几个大孩子,从选择专业到指导学习,再到毕业后的求职,甚至以后的生计问 题,从不敢掉以轻心,总要亲力亲为,尽量作出妥善的安排。他们毕业以后,不说 成名成家,至少先求得能在社会上自立,有自己的事业。他向孩子们传授治学的方法, 强调要细密而踏实,不贪图虚名,也不急于求成。梁启超希望思庄报考生物学,但思庄自己不喜欢,梁启超也不强求,反而说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追忆梁启超》,459 页)他一直主张做学问要有"趣味主义",其中 就包括"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一种探求的 精神和勇气。他告诉几个孩子,求学时心里不要总是想着将来如何如何,他说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曾国藩)两句话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 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际遇-梁启超 家书》,130 页)他把这点精神归纳为"无所为"三个字,认为这是"趣味主义最重 要的条件";如果事事"有所为",比如读书就为了高考,高考就为了上个好大学, 上大学就为了拿文凭,拿文凭就为了找个好工作,好工作就为了挣大钱,有了钱就 为买房买车享受生活,一切就变得很无趣了。他不希望孩子把求学当作一块敲门砖, 一旦门被敲开了,砖也就成了无用的东西。梁思成曾经问他有用与无用的区别,他用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的例子来比较,他们对于国家的贡献谁更多一些呢?他说:"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 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 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同上,129 页)看来,梁启超寄希望于儿子的,是要他做现代中国建筑界、美术界 的李、杜啊。

梁启超一生都在做"新民"的梦。但是,新一国之民实在太难了,梁启超为之 奋斗了一生,谁又能说新了多少?扫天下不成,则不妨退扫一室,梁启超对于把自 己的子女造就成为新人,还是蛮有信心的。所以,他一定不会满足于仅仅看到孩子 们在学业上的成功,他说道 :"诚然,知识在人生地位上,也是非常紧要,我从来 并未将他看轻。不过,若是偏重知识,而轻忽其他人生重要之部,也是不行的。"(《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9 页)他戏称现在的学校都是"贩卖知识的杂货店"(同上),并且认为,无论是中国的学校,还是欧美的学校,都患有同样的毛病,区别只在深 浅不同而已。也就是说,"现在的学校大都注重在智识方面,却忽略了智识以外之事, 无论大学中学小学,都努力于智识的增加",反而将更为重要的"修养人格,锻炼身体" 忽略了。(《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三,5 页)他提醒大家 :"近来国中青年界很 习闻的一句话,就是'智识饥荒',却不晓得还有一个顶要紧的'精神饥荒'在那边。"而后者的危害大大地超过了前者,更可怕的是,对于这种危害,人们"多不自知"。人们"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 为个人计,都是知识少装一点为好"。所以他说:"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然而,疗救精神饥荒的方法在哪里呢?梁启超挥手一指,在东方-中国与印度,他说:"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救知识饥荒,在西方 找材料,救精神饥荒,在东方找材料。"(《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9 ~ 12 页) 有人或许会觉得,梁启超这里所说,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一套。其实不然, 就他当时所看到的中国教育状况而言,"原有的精神固已荡然,西洋的精神也未取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三,6 页),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在这种传统崩溃、新学未立的精神文化危机中,梁启超寄希望于东方的学问道德,或能转变世风,建设 新的文化。梁启超的回答是 :"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 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 ;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 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7 页)这正是梁启超 超过同时代许多人的地方,他不是一个顽固守旧的人,在很多时候,他甚至是领风 气之先的。但他并不排斥中国文化传统,而且相信,即使在今天,传统的克己求仁 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梁启超对于子女的教育,完全立足于这一点。他要求孩 子从小就要读《论语》、《孟子》之类的书,梁思成被车撞伤,住院治疗,梁启超还 安慰他"利用这时候多读点中国书也很好"(《际遇-梁启超家书》,142 页),这都是希望传统的道德伦理能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