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灰太狼:忍了!
一般来说动物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是相适应的,并且主要取决于动物的食性和取食方式。科学家认为,食性是导致消化系统形态的种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食草动物大肠和肠道的总长度一般要比杂食及肉食动物长。而得以证实的是,动物更倾向于改变消化道的长度,而非重量,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狼的消化管总长为体长的5倍左右,消化道总重约占体重的3%,均与大型犬类似。由于长期家养驯化,家犬的食物中植物性来源的比例增加,生活环境也有所改变,导致家犬的消化道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胃的容积减小;消化道的总长度和总重量增加,尤其是盲肠和结肠的长度和厚度增大的变化最明显。这是因为:更大的胃意味着一次能够摄取更多的食物,从而加快进食,减少暴露自身的风险,并在食物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延长两次摄食之间的时间;而盲肠是纤维素的发酵部位,纤维素经盲肠分解后的营养物质主要由结肠吸收,盲肠和结肠对食物质量的反应非常灵敏,当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升高时,盲肠和结肠的大小就会增加。
相比之下,猫的消化道长度约为体长的4倍,这是因为猫起源于完全肉食性的动物,而犬则具有一定的杂食性。这一点从宠物粮的成分中也可以看出,猫粮的动物性来源比例是高于犬粮的。其他哺乳动物消化道长度与体长的比例情况则为:人类5.3倍(因为更精细的食物和烹调过程减轻了消化道的负担),牛、羊20-30倍,马约15倍,小鼠6-7倍,狮、虎约3倍。从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的时间来看,人类为30-120小时,犬为12-30小时,猫为12-24小时。成年犬对蛋白质的需求(占能量来源的百分比)为20-40%,而人类则为8-12%,此外,犬的胃液酸度大于人类,肠道菌群密度远不及人类,这些都说明虽然野生狼会吃一定量“素食”,驯化成犬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有所增加,但狼和犬依然都属于食肉动物。
可见,狼是食肉动物中比较具备消化植物性食物能力的一员,虽然吃素时消化吸收的能力不如食草动物,但是多吃一点的话,虽然蛋白质和脂肪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但还是不至于饿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