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付出的形式收获(2)

我在这里教语文课、环保课,还有我自己编的《幸运课程》,根据美国人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写的《幸运背后的心理密码》一书改编的,我希望他们从小培养乐观、积极、坚强、开朗的个性。这样无论环境怎样艰苦,外来的物质冲击多么强烈,他们也能依然保有一颗知足乐观的平常心。

虽然精心准备了一周,可是第一次上讲台前还是紧张得要命,我甚至怪自己多事,跑到大山里,被这群拖着鼻涕的娃娃们搞得心脏砰砰直跳。但是,硬着头皮走上讲台之后,那一双双如同“我要上学”的希望工程宣传画上的纯真的大眼睛,就像兴奋剂一样,让我立刻优秀教师附体,慈爱、尽责、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村里的天是真蓝,风景真美;学校是真穷,可是孩子们是真快乐。

看着学校里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午饭吃白水煮白菜的时候,是真的心疼。遥想中巴开8个小时,然后飞机飞5个小时之外的北京,我那些朋友的孩子们的午饭,无不是精心地进行营养搭配的,为了让孩子吃饭买各种“蓝瓶儿的绿瓶儿的”口服液,孩子们却吃不了两口就跑去上网了。而这里的孩子对清汤米饭却吃得津津有味。可是,那些被家长逼着小小年纪就要去上各种班各种课内外辅导课的北京孩子,和温泉村从小生活在摩梭族大家庭不分彼此走进村里任何一家都能拿起筷子吃起饭来的无忧无虑的孩子相比,不知道谁更快乐,谁更幸运。

这样的思考永远不会有结论。我的答案是:无论身处何种生活,都认可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处境。看自己生活中积极的部分,感恩自己拥有的东西的人,永远都是更快乐、更幸运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