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产家庭对待财富的独特态度(2)

一定要知道的理财方法

追溯历史,中国较早完整清晰地阐述百姓致富之道的当数司马迁,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从先秦到汉初一些著名工商业者、商人发家致富的故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致富要依靠一技之长,人们为致富而持有的技艺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是靠劳动和智慧创造的财富,就是“本富”,这样的人就是“贤人”。司马迁并不赞同农为“本”商为“末”的儒家观点,提倡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由竞争。

巧合的是,那些专注于中产阶级特点研究的西方专家们发现,中产阶层中占绝对数量的人,“富”非世袭而来,他们是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富起来的,他们是“自由”和“竞争”市场经济制度的受益者。也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促成了中产阶层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大部分人追求事业和财富,一生勤勉,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因此,西方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共同观点是:中产阶级是一个稳定、繁荣、发展社会的基础。

如何富有?如何更富有?一般情况下,中产阶层会对这个问题持有下列态度:

靠劳动创造财富,不相信一夜暴富。一个实例可以证实这个观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彩民中七成是低收入者,少见中产家庭的影子。无独有偶,美国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的投资风险偏好时也发现大部分中产家庭持有存款和债券,不会冒险去投资股票。中产阶层不肯冒险投资曾经被视为是保守、不思进取的表现,并沦为社会学家的批判对象。但是,最新的研究观点认为,中产阶层是“天生”的改革派,他们反对靠特权获得富贵,对公平竞争的现代社会充满向往,因此,会积极推动社会的改革和改良。坚持“靠劳动致富”的价值观意味着必须长久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长久保持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勤勉一生是必须具备的品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