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大热门的兴衰起伏(9)

就连那些传统的“必看”节目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风光。2005年棒球世界大赛的收视率创下了历史新低,比上一年剧跌30%之多;2005赛季NBA季后赛的收视率也几乎到了历史最低点,比上一年下滑近25%;在2006年,格莱美颁奖典礼的收视率下跌10%;2006年冬奥会的收视率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比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低37%;奥斯卡颁奖典礼也遭遇了1987年以来前所未见的冷遇。

正如《洛杉矶时报》评论家帕特里克·戈尔茨坦(Patrick Goldstein)所说:“现在,我们成了一个由细分市场组成的国家。我们仍然有大片,有黄金电视节目和畅销CD,但是能把握住公共流行文化精神的东西却寥寥无几。大众的兴趣在别的地方,所有人都在收看有线节目或阅读博客,欣赏着这些专门面向特定群体的东西。”

TiVo和其他数字影像设备的诞生加速了“饮水机效应”的瓦解,因为就连时间因素也被它们消灭了。今天,即使人们看到了同样的节目,他们也未必是在同一个晚上或同一个时间看的。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昨晚的节目,谁愿意在一大早听其他人重述剧情,毁掉亲自欣赏节目的惊喜呢?

大热门经济就是大热门文化

尽管大热门时代也许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它对大众观念的影响却仍然挥之不去。当今的媒体和娱乐业仍然是围绕着寻找、投资和创造大热门的模式运转的。

娱乐产品的制作、宣传和销售向来成本不菲,无论是电影、电视节目还是音乐专辑。比如,现在的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大约是6000万美元,营销成本也不会低于这个数。但是,预测什么样的电影能拨动观众的心弦仍然像往常一样难,正因为这样,那些靠得住的大牌演员和导演们才会索要那么高的报酬-他们给一件不可预见的事带来了一点点可预见性。但即使是明星也会遭遇“滑铁卢”,所以电影公司、唱片公司和网络公司都会采取分散化投资方法来降低风险。

就像风险资本家一样,他们把赌注押在许多项目上,每一个项目的投资都足够多,这样才能给它们一个力争成名的机会。根据他们的想法,在最好的情况下,大多数项目都能实现收支平衡,一败涂地的项目应该没几个。这就意味着,有幸变成大热门的那几个项目必须能弥补其他项目带来的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公司确实急需大热门而不仅仅是有利润的产品-我们所说的大热门是指那些惊天动地的超大热门。高昂的制作成本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给商家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不光要赢,还要赢得漂亮。其他产品呢?很简单,它们都是失败者。就算它们已经大获好评,甚至已经被几百个人听过或看过,也算不了什么。只要这些产品没能把花出去的钱成倍成倍地捞回来,它们就没有完成任务,因为它们本应是投资组合中的其他所有项目的顶梁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