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脑可以控制行为吗?(6)

让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例子。看看下面两张头像。你的感觉如何?你会觉得他们都很有魅力,左边的人是男性,而右边的是女性?在衡量魅力的尺度方面,我们都有各自的习惯,但是无论如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能辨别清楚对方的性别。但是如果你认为下面两幅头像是不同的性别,你就错了。他们其实是同一张脸,只不过分辨率不同而已。无论是东方的亚洲人,还是高加索人,对不同人种分析之后都会发现,女性的脸庞长得更为立体,对比度更高。这或许对你来说很新鲜,但这对于你的大脑并不新鲜。因此,大脑会自动将分辨率较低、不够立体的头像当成男性,而将分辨率较高、更为立体的头像看成女性。而且即使你已经知道这两张头像是一模一样的,但想要克服大脑的这种自发判断却非常困难,或不太可能。

除此之外,在非人类的动物中,也有许多鲜明的例子证明大脑和思维之间存在决定性的联系。我在上一章中提到过果蝇的求爱行为。这是它们的主要社交生活,也是一位研究者所称的“它们做得最好的社交活动”。通常雄性果蝇的求爱过程首先是接近雌性,然后用他的前腿拍打雌性果蝇,扇动他的翅膀,舔雌性果蝇,蜷缩他的腹部等待雌性果蝇的反应。如果雌性果蝇对他感兴趣,就会接近这只雄性果蝇;如果不感兴趣,她就会对着这只雄性果蝇拍打翅膀,发出嗡嗡声。该如何解释果蝇的这种求爱行为呢?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果蝇体内的一种基因,它可以促使果蝇大脑的特定神经元中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这些神经元似乎控制着求爱过程的每一步。例如,当生物学家给雌性果蝇体内注入雄性果蝇的特殊蛋白质后,这只雌性果蝇也会展开对其他雌性的强烈追求,也会像雄性果蝇一样跳求爱舞蹈。

我们也可以通过化学或遗传学方式对哺乳动物进行调控,让他们看起来像机器人一样。比如,尽管雌性绵羊会对陌生羊羔极度厌烦,但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会无微不至地照顾。研究表明,她们这种母爱行为直接源于母羊在生产时大脑中分泌的催产素。当母羊催产素水平上升时(母羊生产后约两小时内),她会给任何接近她的羊羔哺乳,熟悉这只羊羔的气味,一直到把它养大,无论这只羊羔是不是自己生的。但是如果一只陌生羊羔在其他时候接近母羊,就会被母羊赶走,即使这只羊羔是她自己所生,只是刚生下就被带走,然后在母羊催产素水平下降后再带回来也会被母羊赶走。然而,在任何时候只要给母羊注射催产素,她又会回到充满母爱的行为当中。

除了绵羊以外,另外被研究过催产素作用的动物就是田鼠,包括150种像老鼠一样的鼠科动物。其中一种田鼠叫做草原田鼠,它们对伴侣非常忠诚、专一,即使原来的伴侣不见了,也不会重新再找新的伴侣。而另外两种田鼠,山区田鼠和草地田鼠则风流成性,从不专一。就像绵羊一样,这些鼠科动物的行为也源于催产素和加压素。如果增加山区田鼠和草地田鼠的这些化学物质的水平,它们也会变得忠诚专一;而如果降低草原田鼠的这些化学物质水平,它们也会变得风流成性,不再忠诚。有意思的是,科学家在人类大脑中也发现了一种控制血管加压素受体的基因,并观察到了人类之间与鼠科动物一样也存在类似的差异。那些像山区田鼠和草地田鼠的男性面临的婚姻问题是普通人的两倍,而结婚率则是普通人的一半。

迪帕克问道:“那是否说明催产素低就会让人变成一个吝啬鬼,而催产素高则会让人变成像沃伦·巴菲特那样的慈善家呢?如果是这样,那确实就是决定论。”当然,目前我们在人类身上进行的实验是有限的,但是当我们对动物大脑内部的催产素水平进行调整后,答案依然是肯定的,这些调整行为确实造成了相应的行为变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