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2)

其实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书,虽是写给电影专业学生的入门参考,但也适合所有对影像艺术感兴趣的人们阅读,因为它提供了一条通过电影剪辑来一窥人类精神活动奥秘的特殊途径,透过默奇的工作和对他的想法的深入了解,我们可能对电影艺术和当代电影文化产生一种全新的理解与洞察。

沃尔特·默奇的名字不为大众所知,即使资深影迷可能知道他的人也是寥寥,这是由剪辑工作的幕后性质、剪辑行业所要求的剪辑师冷静深思和不张扬的个人修养以及剪辑在整个电影工业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与聚光灯下的明星、导演甚至镜头后的摄影师相比,剪辑师确实是一个躲在暗室中的“看不见的艺术家”,而且他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不让人意识到剪辑的存在。但这种情形似乎正在改变,在剪辑师普遍不为人所知的背景下,沃尔特·默奇可能是全世界唯一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剪辑大师,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剪辑艺术家的代表或者剪辑艺术的象征。2011年11月13日,在纽约市林肯中心,沃尔特·默奇与其他五位来自舞蹈、建筑、文学等不同领域的顶级艺术家一起被授予2012 年劳力士全球“创艺推荐资助计划导师”称号,不但是对他个人在电影剪辑和音效设计方面的巨大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剪辑作为电影独立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性的大力宣扬和推崇。在我看来,它与2009 年的那次“剪辑高峰论坛”遥相呼应着,彰显了时代大潮的某种倾向。

作为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在黑暗的剪辑室内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在好莱坞甚至有人称他为“教父”,不仅因为他为科波拉缔造了《教父》三部曲的传奇,更因为他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而他的职业生涯却是从为电影做声音方面的设计开始的,准确地说,电影的“声音设计”(sound design)这个概念就是他发明出来的。相较于视觉化处理,他倾向于对影片进行听觉化分析,从空间的角度来考虑声音的效果。

默奇是美国20 世纪70年代崛起的“学院一代”电影人之一,这群人差不多都来自诸如东部的纽约大学(NYU)电影学院、西部的南加州大学(USC)电影系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等如今已经非常著名的电影学校,包括弗朗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在内的这群人因不满好莱坞而复兴了好莱坞,创造了一大批现代电影经典,而沃尔特·默奇与他们站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他们背后那双“看不见的大手”。他于20 世纪60 年代末与科波拉和卢卡斯在旧金山共同创立了“美洲西洋镜”独立电影公司,从此开创了加州北部的电影工业,为南边洛杉矶的好莱坞带去了新的风气。从1969 年为科波拉的《雨族》做音效剪辑开始,默奇先后创作了卢卡斯《美国风情画》和科波拉《教父2》、《教父3》的音效,并为《教父》做了画面剪辑。1974 年,他为科波拉的个人最爱之作《对话》做音效设计,该片在声画关系上的精妙处理,塑造出美国新电影运动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形象,从而赢得当年奥斯卡提名,并最终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默奇因在科波拉1979年版《现代启示录》中杰出的音效设计而获得他生平第一项奥斯卡奖,十五年后,即1996年,因为在安东尼·明格拉导演的《英国病人》中诗一般的声画剪辑塑造,而史无前例地一人独得两项奥斯卡奖。四十年来,经沃尔特·默奇之手而呈现银幕的著名电影,除了《教父》三部曲和新、旧版《现代启示录》,以及卢卡斯的反乌托邦科幻经典《五百年后》,还有《朱莉娅》、《人鬼情未了》、《布拉格之恋》(又译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天才雷普利》以及《冷山》、《锅盖头》。经他编剧、导演的《重返奥兹国》(《绿野仙踪》非正式续集)虽票房不佳,但业内人士相当推崇。1998年,他按照奥逊·威尔斯遗留的笔记而主持重构/ 修复威尔斯1958 年的经典之作《历劫佳人》(又译为《狂野生死恋》),这一版被称为权威的“导演版”。2002 年,默奇受美国国会图书馆委托修复爱迪生1894年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迪克森的小提琴》,这无疑是一种特殊荣誉,是对他作为电影技术—艺术大师地位的肯定。在《现代启示录》的剪辑过程中,沃尔特·默奇创造了“sound design”,即“声音设计”这一概念,将电影音响从一种从属的、配合性的地位提升到了独具艺术表现力的高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