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3)

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有--吃月饼:根据最早的史料,月饼应始于唐代,《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宫中吃到特制的饼,觉得味道非常好。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设宴,便命御膳房在中秋节用红绫包着饼送去赏赐他们。

“月饼”这个名词首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不过当时月饼是菱形的,后来才演变为圆形。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月饼自明代开始,已成为欢度中秋必备的应景食品。

就像中国菜一样,月饼也是因地而异,种类繁多,台湾最常见的则有广式、京式、苏式与台式四种。广式月饼的外皮类似西点,内馅甜腻并最为讲究;京式月饼外皮有如烧饼,香脆可口;苏式月饼外皮则是层次多且薄,白净松酥。

台式月饼则以源起于中部的“绿豆”最为普遍,其次则是“蛋黄酥”与“凤梨酥”,每逢中秋,这三种几乎是糕饼店必备的主力产品。由于近年业者不断推陈出新,根据估计,月饼已经不下两千种。

祭月娘、拜土地公:中秋自古就有“祭月”之礼,祭拜的神明就是月神,也被称为“太阴星主”、“月娘”,并因而衍生出嫦娥奔月的神话。月出之前,人们在庭院摆好香案,供奉象征团圆的应时瓜果(在台湾就是柚子,俗称文旦)、月饼与清茶等,然后对月烧香祭拜,拜完才能食用。由于月亮属阴,因此祭月主要由妇女、儿童祭拜,男子不是后拜就是不拜。

农历八月十五刚好也是土地公的诞辰,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里插上竹子夹着供土地公的纸钱,象征土地公所持的拐杖,感谢土地公保佑顺利秋收。

其他: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中秋习俗,在台湾有所谓的“听香”。根据连横的《台湾通史》记载,妇女会在中秋夜深时向神明点香默祷,表明要问的事,然后拈着香出门,只要在路上听到有人讲话,就掷杯请示神明是不是答案。

此外,台湾以往在中秋还流行一些“偷俗”,俗语说“偷摘葱,嫁好;偷着菜,嫁好婿”,未成年少女在中秋节如果到别人家的菜园偷菜,没有被发现,就表示她将会遇到如意郎君。只是这些饶富趣味的习俗已经式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