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因为八月位于秋季的第二个月,因此又有“仲秋”之称,俗称还有“八月节”、“八月半”。所谓“花好月圆人团聚”,由于中秋月正圆,象征阖家团圆之意,因此也被视为“团圆节”。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根据目前可考的历史记载,“中秋”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东周《礼记》:“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中秋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是文人儒士赏月的风雅活动。

到了唐代,中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即有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宋朝时期更已普及为民间习俗与休闲活动,《东京梦华录》就有以下形容:“中秋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厘彩楼。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中秋节到了明清两朝,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最重要传统节日。元朝末年,蒙古人为怕汉人造反,不准民间私藏武器,还严密监视并规定每十户共用一把菜刀,汉人苦无传递讯息的管道。相传当时已经起义的朱元璋阵营想到一个计策,他们散播谣言,说今年冬季将有瘟疫,除非大家在中秋节买月饼吃,然后制作月饼,馅里面藏着一张纸条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各地义军纷纷在当夜响应。后来朱元璋称帝为明太祖,特别在中秋赏赐月饼给群臣,从此中秋节成为固定节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