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移魂女郎(1)

当苏珊娜·凯森撰写《移魂女郎》时,只想记录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她曾经在一所只收容十八到二十岁年轻人的精神病院里度过了两年时间。也许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它会被搬上荧幕,并且成为奥斯卡获奖影片。凯森的书描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她在波士顿麦克莱恩精神病院的经历(她因服用过量药物后入院)。朱莉对自杀的想法并不陌生,在读完凯森的著作后立刻爱上了它。其中一个角色尤其吸引朱莉,凯森的病友丽莎·罗维。朱莉觉得这个有反社会倾向的叛逆角色似乎在跟自己交流,当她听说这本书要被拍成电影,立刻向制片方争取该角色。

演员薇诺娜·瑞德同样被凯森的书影响,21岁读到这本书时她便决心将它改编成电影。她尝试寻找投资人,但只有道格·维克表示感兴趣。瑞德立即联系他,但哥伦比亚影业公司不愿意投资。他们觉得人物性格的黑暗面和挑战性不能吸引观众,直到瑞德提出自己担当主演,他们才改变想法,毕竟大明星意味着票房号召力。

瑞德1971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也曾遇到心理问题。凭借电影《希德姐妹帮》(1989),《怒海娇娃》和《剪刀手爱德华》(都是1990年)奠定自己的影坛地位,二十岁时被确诊为抑郁症,饱受焦虑和疲倦困扰。她在北卡罗来纳州长大,并以出生地命名。没有接受最传统的教育,加之出名尚早,她强烈缺乏安全感。《移魂女郎》主要探讨年轻女性遭受的心理挫折。瑞德认为应给予这些情绪一个出口。在住院期间,凯森被诊断出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病征是在个人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等方面呈现不稳定状态。在书中,她质疑医生的诊断,觉得自己与其他同龄女孩并没有什么不同。

瑞德和朱莉一样,都认为坦诚面对心魔十分重要,因此在电影《希德姐妹帮》之后,她领悟到财富、声望和成功并不一定等同于个人幸福。“我的期望是得到回报。女孩们了解到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焦虑的心情,即便是外界看来完美的人都难免有这种情绪。”

电影获得投资方支持后,詹姆斯·曼高德决定执导此片,并修改剧本,使其更具“女性自觉意识”(之后他与瑞茜·威瑟斯彭和杰昆·菲尼克斯合作完成《与歌同行》)。朱莉得知他是导演后,立即与他联系。看到她的试镜后,曼高德就知道他已经找到完美人选来演绎野性而率真的丽莎,他将这个角色形容为“女版的杰克·尼科尔森”。他说她“坐在那里,就是丽莎。我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家伙。她的力量像火山、像电,巨大无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