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名山租界,白红夏都:庐山牯岭的沧桑史(2)

那么,是什么原因竟促使蒋先生和他手下的大批政要年年都要远远赶去消磨一阵呢?

中国名山里的欧美小镇

我的答复是:庐山清凉秀丽,它不仅让人大可逃避南京火炉般的酷热,而且洋人们在牯岭留下的近代消闲设备,更为中国大老们提供了现代化的享受。

为了说明方便,我们不妨从庐山的历史谈起。在远远的八千万年之前,这里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一时地层断裂,错动上升,形成山体,遂成原始的庐山。其后,在距今约计二三百万年前后,地球上发生第四纪大冰期,一时,北方寒流,不分冬夏,滚滚南下压来,在庐山、鄱阳湖一带形成冰川,而冰川所挟大小岩石一路冲撞锉磨,更把庐山琢磨成一座峭壁千仞,深涧幽谷的天工雕塑。

又经过很长时期,人类发现此山欣赏斯境,开始为它命名,《尚书·禹贡》称之敷浅原,《山海经》名之为南障山,到殷周之际,据云有匡氏兄弟七人在此结庐隐居。忽一日,人去庐空,不知何往。世人异之,美其所居曰“神仙之庐”。自此,山名“匡庐”,简称之曰庐山或曰匡山。及太史公作《史记》,正式采用了庐山之名。

此后的千百年间,人们一直把庐山视为文人遨游之所、神仙修道之处,与乎大儒讲学之坛。诸如陶渊明在此醉卧山谷、王羲之来此养鹅习字、吕洞 宾在仙人洞修仙论道、朱晦翁(朱熹)在白鹿洞开院讲学,其余诗人墨客如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苏东坡、米南宫(米芾)、唐伯虎和郑板桥,也都曾在此吟哦作书。概括而言,历来,除了长年山居的樵子与偶然一至的雅士而外,一般人之于庐山,只有从文人雅士诗书之中加以欣赏。

一直到清光绪年间,在长江沿岸一带传教的洋人在盛夏苦热之余,才纷纷来此登山避暑,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英人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更进一步在两山环立的牯岭幽谷之中购地建屋,做久居之计。翌年,清政府更将该地立约租与英人,从此,因外人来此避暑或居住者日众,竟由当地英美德法各国侨民自组董事会,并设牯岭公事房,径自执行警察、财政、工务、卫生及一切地方性公共事宜,牯岭遂俨然成为深山密林之间的又一租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