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神是真的吗--一点个人的反思(3)

终极的象征

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能力,我持正面看法,而且宁愿把神看做是一个象征,即每个人所追寻的终极意义与真理。对多数人来说,财务与关系的稳定或许是主要目标,但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内心,一定有一股极大的动力,想要追求更高的理想。我们想要了解自己为何在此、人生目的何在,也想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最后又将去往何处。我们还想要了解,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更直觉而又理性地去为所当为。

基本上,人类遵循固有的内在道德法则乃是受到理性的驱策。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 Kant)称之为“无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这个理念,很快就被其他思想家修改,而它所象征的则是引导人类灵性自觉的神圣声音。但若依我的看法,人类的灵性是受到认知命令(cognitive imperative)的驱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努力学习以便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世界。思想的驱动力是与生俱来,而且根植在我们大脑里面的。

有时候我会想,我家的小狗洛克或许也是个思想家,但它所想的,顶多是我跑到哪儿去了。它既不会去想生而为狗的意义,也不会去问自己是否该顺着固有的狗性行事。但我却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去思考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多数人都会按照自己内在的天赋与人性行事。但人性往往会遭遇挑战,因为,大脑会制造自私与负面的倾向。因此,许多人从童年起就有了一种想法,冥冥中有某个人或某种力量会引导自己走上正确的方向。只是人的大脑并不因此满足,反而总是想要知道神到底存在于何处,也就是在这一刻,哲学家的头脑变成了神学家的头脑。

然而,我们并非天生就有一颗哲学心或神学心,只是具有这种潜能。年幼时,我们的神经连接还没有完成,因此,在信仰上要完全依赖于别人。又由于太年幼,说到神,自己既无法自创又无从发现,但周遭宣称有神存在的却大有其人。总之,无论好坏,跟着父母与社会的宗教信仰,我们展开了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蒙昧的觉察阶段,神之为物,仍然没有被定型。但人的大脑是不喜欢模棱两可的,因此想要给神一个形象,而最先开始的当然就是一张脸。为什么呢?因为脸可以把别人内心的情绪状态透露给我们,同时,通过这项讯息,大脑可以确定这个人究竟是敌是友,这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对于表情中流露出生气或害怕信息的娃娃,多数的孩子都会退避三舍。

人生的最初几年,小孩只能用心目中的具体形象建构世界,因此在许多文化中,灵性的概念都建立在物质层面熟悉的物体上。接下来,大约到了十岁左右,小孩的大脑开始有些变化,对神的思考愈多,神就愈变成一种抽象的或超自然的力量。这是因为主导抽象推理的神经连接正以极快的速度在成长。

进入青少年时期,多数神经连接几乎完成,知识与认知都已经增强,大脑开始重估旧的信念。在这个追求独立的时期,多疑的大脑开始形成,因此,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面向,十来岁的孩子都提出了质疑,包括价值、道德,尤其是宗教信仰。有些人想要相信,却做不到,原来相信的则开始怀疑。慈爱守护的神有人喜爱,而愤怒、威权的神,则是多数人都排斥的。

在这个发展阶段,一个不可知论的大脑出现了,这对许多青少年都形成了负担。对某些人来说,神或许是真实的,但却遥不可及。对另一些人来说,科学与灵性根本是不相容的。对于剩下的少数人来说,负面的宗教经验有可能造成了他们内在的冲突与痛苦。至于心灵保持开放或体验过不同宗教仪式的人,在大脑中往往会产生某些东西,对接受灵性真理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有些人而言,神真实得有如实物,对另一些人来说,神则成为内在价值的象征。还有少数人的旧观念让位给了先验的世界观,而其体验之深刻,甚至足以改变他的一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