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口義卷之二(4)

構,合也,應於外者為接。言人夜則安寢,平旦以來,遇合之間便有應接,內役其心如戰鬥然。日日如是,故曰與接為構。日以心鬥,即孟子所謂旦晝之所為,有桔亡之者。孟子說得便平善,被他如此造語,精神百倍,亦警動人。後之禪家,其言語多是此等意思。

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縵者,有一種人做事縵怛怛地;又有一種人,出著言語便有機穽,故曰窖;又有一種人,思前筭後不漏落一線路,故曰密。此皆言世之應物用心者。然皆不得自在,皆有憂苦畏懼之心,所謂小人長戚戚是也。孔子則謂小人戚戚,莊子之意則堯舜周孔皆為戚戚矣。事之小者則惴惴然而懼,故曰小恐惴惴;事之大者則憂深思遠,若失若疑,故曰大恐縵縵。

其發若機括,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歎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

其議論是非各有所主。若射者之謀中的然,故曰其發若機括,謂一語不虛發也。司,主也。好勝之心自守不化,留戀於胸次,若與人有詛盟。然用心憂勞,日銷月鑠,謂其內自苦也。物生於春夏,殺於秋冬,憔悴之時也,故以為日消之喻。此三句下是意,上是譬喻,卻如此下語,意有所溺,一去而不可回,故曰溺之所為之。上之字助語也,下之字往也,不可使復之也。此之字亦訓往,言不可復挽回也。其為物慾所厭沒,如被緘滕然,至老而不可救拔,故曰老洫,洫者,謂其如墜於溝壑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