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真經注疏卷之十二(13)

至治之進,遂致斯弊也。

則是上好知之過也。

〔注〕上,謂好知之君。知而好之,則有斯過矣。

〔疏〕尚至治之進,好治物之智,故致斯也。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

〔疏〕在上君王不能無為恬愴,清虛合道,而以知能治物,物爻弊之,故大亂也。老君云以知治國,國之賊也。

何以知其然邪?

〔疏〕假設疑問,出其所由。

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烏亂於上矣;鉤餌罔罟層筍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置呆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

〔注〕攻之愈密,避之愈巧,則雖禽獸猶不可圖之以知,而況人哉。故治天下者唯不任知,任知無妙也。

〔疏〕網小而柄,形似畢星,故名為畢。以繩繫箭射,謂弋。罟會,皆網也。苟,曲梁也,亦荃也,削格為之,即今之鹿角馬槍,以繩末羅落而取獸也。置果,免網也。即以智治於物,寧無沸騰之息,故治國者叉不可用智也。

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於辯矣。

〔注〕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少而以逐多則迷也。

〔疏〕智數詐偽,漸漬毒害於物也。頜滑,骨稽也,亦姦點也。解垢,詐偽也。夫滑稽堅白之智,譎說同異之譚,諒有虧於真理,無益於世教,故遠觀譬於若訥,愚俗惑於小辯。

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