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香炉源流(13)

(二)

当然南宋最具特色的香炉还要说是仿古式样的小型香炉,最初大约是直接取了古器如三代乃至秦汉的铜鼎、铜簋、铜鬲,用作焚香。范成大《古鼎作香炉》“云雷萦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辛苦勒铭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烧香”98;舒岳祥《古铜炉》“殷彝周鼎几千年,土蚀苔封洗涤全。且与道人烧柏子,不须公子爇龙涎”99,其例也。前举陆游《焚香赋》所谓“两耳之鼎”,也可以概指其类。不过古物究竟难得,因此有了瓷制的仿古香炉,其精好者自然是起先的官窑和稍后的龙泉窑制品。

官窑瓷器显示着风格鲜明的宫廷式样,香炉亦然,它并且更多是取自宋人编定的《宣和博古图》。龙泉窑的仿官,常常出蓝,更有一种釉色的美丽。当然好古之风是这一类仿古瓷炉制作的大背景,工艺的独特也把它的造型和尺寸限定在一个最为合式的范围之内。天工与人力合作成巧,小型瓷炉的精品因此多出宋官窑和龙泉窑100。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南宋哥窑鱼耳炉,高八厘米,是此际瓷炉中常见的式样101,其造型仿自古铜簋,宋人根据器铭把它称作“敦”或“彝”——金文之“諕(簋)”字,宋人隶定为敦,而“彝”在金文器铭中常常是泛指。质料的不同使它从铜簋的凝重中幻化出来而以简洁至极的曲线出脱作别一种优雅和端巧,炉施青灰色釉,开片形成的所谓“金丝铁线”便在光泽莹润中与之相生相谐。风格特殊的完美,得自装饰与制作工艺结合得浑然如一(图3-37)。又上海博物馆藏龙泉窑三足炉或曰鬲式炉,高11.3厘米,式仿古铜鬲,素朴得几乎省略掉一切装饰,似乎惟一的巧思只是利用烧成过程中釉层积聚厚度的变化而在腹足间“出筋”102。其实独特的釉色才是它的精魂,薄胎厚釉恰到好处的配合,洗练出娇滴滴水灵灵涵光沁绿的一泓梅子青,所谓“琢瓷作鼎碧于水”103,为龙泉青瓷写神已算形容得恰切,但还要说玉样的品质才是它的难得。浙江德清县乾元山南宋咸淳四年吴奥墓出土的龙泉窑粉青鬲式炉,高6.5厘米104,与上海博物馆藏品韵致相仿,只是更小(图3-38)。出自有纪年的墓葬,自然是最好的互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