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鹊尾炉并连花苞式宝子的银制品有实物存世,今所知有三件,其一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宁城埋王沟辽墓,惟炉与宝子的盖皆已佚失51(图1-28-1);其一收藏于美国奈尔逊美术馆,各个部分构件齐全,香炉和宝子均有制作精细的器盖,前者装饰莲瓣且在莲瓣下镂孔,顶端又作出一个火焰宝珠钮,后者则以器盖和器身合成一朵莲蕾52(图1-27-2);其一为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北宋长干寺真身塔地宫出土的银鎏金香炉,地宫时代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一○一一年)53。此外有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一件莲花铜炉残件,所存为花枝束起的一段,下连作为托座的一枚荷叶,上擎一茎作成花蕾的宝子,其端应该是莲花香炉,可惜残断(图1-28-2)。炉的年代为高丽太康三年(公元一○七七年)54。这一形制的香炉在年久失真的图画中有时不易分辨得清楚,实物却将它本来具有的实用与装饰的凑泊巧妙,表现得分外真切。
带宝子的莲花鹊尾炉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即行香礼佛。它因此很早就成为绘画、尤其是佛画中的表现程式,明清时代的作品也还常常沿用这一传统,如成于明天顺四年的山西右玉宝宁寺水陆画中,即有刻画细微的图像,炉中燃着的香饼也表现得清晰55(图1-29)。不过以这一时期的焚香习俗而论,此中程式化的成分大约要比写实为多。如同树脂类香料取代茅香,燃香器具即须随之变化,香料加工方式的变异,也要引起燃香之器的改变。香史中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线香的出现。目前可以认定的时间是元代56,这里只举出时属于元的三条史料。
其一,熊进祥《析津志》“风俗”条,“湛露坊自南而转北,多是雕刻、押字与造象牙匙箸者”,“并诸般线香”;
其一,李存《俟庵集》卷二十九《慰张主簿》,“谨具线香一炷,点心粗菜,为太夫人灵几之献”;
其一,《朴通事谚解》卷下,“不知道那里躧死了一个蚰蜒,我闻了臊气,恶心上来,冷疾发的当不的,拿些水来我漱口,疾忙将笤帚来,绰的干净着,将两根香来烧”。
末一则虽不见“线香”二字,但有前面两例作参照,曰这里所说的“两根香”是线香,应没有太多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