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红了

王莽红了

王莽担任黄门郎后,就算在体制内正式出道了。刚上道的王莽,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他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德艺双馨的好青年,以博得各方面的赞赏,为日后的进阶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表现就是:工作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待人接物小心翼翼、谦虚得体,另外,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随时准备着为上级领导排忧解难,甚至赴汤蹈火。

不管官场或者职场,这都是野心勃勃的菜鸟们必须经过的炼狱阶段。王莽显然深知这一点。

在如此得体而深沉的表演下,尽管王莽还是个不入流的小官,离核心权力层还有十万八千里,但镜头已经被成功吸引过来,镁光灯刷刷地投射在他身上。

没多久,王莽贤能的名声就传遍朝野。所谓声名鹊起,大概也就不过如此了。

面对此情此景,大家有点集体吃惊。谁都没有料到王家原来竟有此等英才。

最吃惊的当属王莽的那些叔叔,他们有种意外捡着钱的欣喜:以为咱家第二代里都是些只知玩乐的酒囊饭袋呢,原来还藏着这么一个牛人,看来王家的权势后继有人了。

吃惊之后,他们都为自己当初的不作为懊恼不已。懊恼之后,为了安慰一下自己的愧疚之心,他们就决定为王莽做点什么。

王莽求之不得。

首先出手的是成都侯王商。在“五侯”中,王商算是智商最高的。他权衡一番,决定先为王莽要个“侯爷”的身份。其实这个封号算是王政君和汉成帝欠王莽家的。当年,王政君的兄弟们都先后被封侯,只有王莽的父亲王曼死得太早,没捞着这个待遇。根据子承父业的传统,把这个封号转移到王莽身上,可以说天经地义。

这身份怎么要呢?

王商是个有深度的人,他当然不会直接开口向皇帝讨要。他采用迂回战术,向汉成帝上书道:我愿意分出一部分封户给王莽。

这个做法实在是聪明。如果汉成帝不给面子,那王商不但毫无损失,还会博得王莽和众人的好感。如果汉成帝准了,那正中其下怀。关键是,王商看准了汉成帝不会傻到真的把他的封户分给王莽。

汉成帝当然不是个傻子,看到这个奏疏后,立即明白了王商的用意:哦,你这是给你侄子要封号呢。

恰好,汉成帝也对王莽印象颇好,并对他的工作能力赞赏有加。其实他打心眼里也早想送给王莽这个他早就应该得到的封号了,不过一直没找着由头。现在好了,有了王商的请求,他正好可以顺水推舟。

于是,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汉成帝一纸诏书,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同时,其官职也水涨船高,升迁为骑都尉兼光禄大夫加侍中。

获得提拔后,王莽并没有因此生骄,反而更加谦逊了。优秀来源于比较,尤其是与他那些不成器的堂兄弟相比,王莽更是显得伟大光荣而正确,简直可以称为鹤立鸡群了。

整个朝野,对于王莽的赞誉声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至此,王莽已经成功搞定了上流社会。但王莽的志向远远不止于此,他眼里看到的是整个大汉帝国。在上层之外,还有一片更广阔的沃土——下层,也就是民间。

要取悦民间,王莽使用的招数是,擒贼先擒王。具体的做法是:礼贤下士,外加仗义疏财。他亲自出现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以巨大的亲和力,以及真诚的表情和语气,与名士们促膝而谈,倾心结交。看到名士们家庭困难,他就会满含热泪地说:“我来晚了。”然后慷慨解囊,倾其家财,全力资助那些寒酸名士,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

我们知道,士为知己者死。名士们知恩图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了王莽的播种机和宣传队。如此一来,本来就在民间名声不错的王莽,更是获得了大众的交口称赞。

反正,这么说吧,从朝廷到民间,在整个西汉的国土上,王莽彻底而无法阻止地红了。

当时要是通过人民投票,选一个“帝国脊梁”的话,王莽肯定当仁不让。

红了的结果是,久居深宫的太后王政君也开始关注这个几乎被她遗忘的侄子。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个老太太一直在考虑王家的接班人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