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专权(1)

外戚专权

王凤死后,大司马的位子空了出来。

按照常规,这位子必定是由王凤的某位亲兄弟接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

西汉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外戚专权传统的朝代,这个传统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大汉朝的第一位皇后吕雉那里。当年,由吕后支撑的吕氏专权,差点让大汉江山变了颜色。

回想起来,那真是一段堪称血雨腥风的岁月——

话说汉高祖刘邦驾崩之后,太子即位,就是他和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

惠帝年轻,而且性格懦弱,所以他虽贵为皇帝,但攥着大权、掌控大局的其实是藏身幕后的吕后。

更要命的是,即位没多久,年纪轻轻的惠帝就死了。之后,他年幼的儿子,也就是吕后的孙子即位。

惠帝一死,吕后就没儿子可以依靠了,而孙子年龄又小,孤儿寡母,没办法,要想继续掌握大权,只能依靠自己娘家人了。

这个时间节点,就是西汉外戚专权的发端处。

有了这个打算,吕后便想封诸吕为王,然后把他们安插进这个帝国的重要部门,委以重任。

但是要立诸吕为王,必须先过开国功臣这一关。为什么呢?因为刘邦活着的时候曾立下规矩,“不是刘氏子弟却称王的,天下共同诛讨他”。

开国功臣们都是刘邦时代的元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拥有对刘邦遗愿的最终解释权。换种说法就是,即使是刘邦留下的规矩,只要功臣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这规矩就存在被打破的可能。但如果功臣们联合起来坚决反对,吕后若想打破这规矩,就得事先慎重地掂量掂量了。

为了试探一下功臣们的态度,在一次朝会之上,吕后委婉地表达了这个想法。

令她满意的是,功臣们居然分化成了两个阵营。

耿直的右丞相王陵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言辞激烈,脸红脖子粗,表示坚决不同意。

但比较圆滑的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却打着哈哈,不置可否,表示一切听从皇帝定夺,也就是听从吕后的定夺。

吕后很满意,王陵很生气。

失去了老战友的支持,王陵备感孤独和愤怒。朝会结束后,他快步跑到陈平、周勃面前,继续脸红脖子粗地质问道:“你们今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我且问问你们,当初跟高祖皇帝歃血盟誓时,你们在不在场?如今高祖去世,太后是临朝执政的女主,却要封吕氏子弟为王,这明显是违背和高祖的誓约。可你们呢?你们竟然恬不知耻地纵容她的私欲,迎合她的心愿。将来到了九泉之下,你们有什么脸面见高祖皇帝?”

陈平、周勃对王陵的耿直脾气向来有所了解,所以他们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眯眯地说道:“老伙计啊,在朝堂之上当面反驳、据理诤谏,我俩比不上您;但说到保全大汉江山,安定刘氏后代,您又比不上我俩了。咱们还是各司其职吧,拜拜。”

这话说得很明白:你王陵是耿直,可不懂脑筋急转弯,为了顾全大局,我俩玩的是曲线救国的迂回路线,这是高难度的活儿,你不懂。

王陵被气得七窍生烟,但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只好“呸”了一声,扬长而去。

没多久,吕后就把让她不爽的右丞相王陵给罢免了,只给了个太傅的虚职——也就是给皇帝当老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