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二:人生就是一场大梦(18)

(一)这一节,相当不好讲解,而要求语译的通达也就难乎其难。就笔者的视野所及,市面上的今人注译本,对于此大段文字,大多错注、误译连连,不能卒读。

所以,要检验一本注解《庄子》读物的优劣,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察看一下其对这一段文字的讲解。一看能不能给出“指非指”的背景是公孙龙的《指物论》;二看是不是将“恢恑谲怪”四个字,解释为千奇百怪、稀奇古怪的各种情态;三看对于“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鄙)”如何解析。相信读者不难作出判断。其实,还有第四、第五……

(二)另在本节原典文字中,笔者删去了三处衍文。

第一处,“寓诸庸”至“因是也”之间,本有“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看起来庸常无用,却是自有大用;无用而有用者,能观其通;观其通,则自得;适然自得,也就接近于道了)”20字。

第二处,“爱之所以成”至“昭文之鼓琴也”之间,本有“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数语。

第三处,“故以坚白之昧终”至“若是而可谓成乎”之间,本有“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13字。限于篇幅,读者自己体会,不解释。

(三)“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辞令表述上似有变化,但其实质立场一点都没有让步。可是维权的猴子们却由怒转喜了。这不是侮辱猴子的智商吗?其实在人类社会中,这样公然侮辱群众智商的事还少吗?想想看吧。要不,民间怎么会有这么一句流行语: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不能侮辱我的智商。

(四)什么是“两行”?《庄子集释》的注疏曰:不离是非而得无是非,故谓之两行。不离是非,说的是圣人不离充满了是非纷争的世俗环境。得无是非,指的是圣人通过“齐物”,超越是非纷争,从而保持心境的“无是非”。所以,“两行”就是客观主观并行不悖,物与我各得其所。养心以静,养生以动。形象的描述就是“圣人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僧肇语),身外之动与心内之静并立。

庄子“两行”思想的根源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修己的艺术,无论现实处境如何,人都能保持内心的虚静,在精神上达到逍遥自由;“外王”是安人的艺术,也就是领导的艺术,顺物而为,不妄作为,把事情处理得井然有序。“内圣”能确保“我”不被外物所烦扰,“外王”能确保“我”不干扰外物的自然运行。这样自然可得物与我各行其所的结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