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该这样读(1)

1.凤凰卫视前时事评论员曹景行的父亲曹聚仁,曾自诩为老庄的门徒。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也是民国时期一位很有影响的大学者。曹聚仁在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里,提到了两位研究庄子的日本学人:一位是吉川幸次郎,另一位是福永光司。

吉川幸次郎从小学入学前后,一直挑菜到市镇去卖,到中学将近毕业为止,差不多持续了十年。这样就接触到了许许多多市井间的普通人。后来吉川回忆称,“若是那时我有机会读到《庄子》的话,必定会感叹道,‘有像酒杯的,有像舂臼的,有像深洼的,有像浅洼的……’”。吉川的这段“吹万不同”的感叹,来自庄子内篇的《齐物论》。

而福永光司说到他对《庄子》的特殊情感,则来自被卷入战争的青年时期。“自从发觉自己的身上穿了卡其军装,不管愿意或是不愿意,我便不能不抱着从这个世间消失而去的心情。在大陆战场数年间的恐怖战栗的惊吓生活,一直是这个心情。《庄子》是我那一时期最贴身的存在。我对《庄子》的了解就是在这种精神状况中培养出来的。”

曹聚仁坦言福永光司的这段话,仿佛出自自己之口。所不同的是,自己是实践了“抗日”的号召而上的战场。但一样的是读《庄子》,和死神的密切相处。而他的行囊中,也正带着《庄子》、杜诗和《读史方舆纪要》。

这让笔者不禁想起毛泽东的词句:“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贺新郎·读史》)读《庄子》,是要有一定阅历之后才能读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