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1896—1980),广东始兴人,国民党军二级上将。出身贫寒,16岁从军,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警卫营长。北伐战争期间,率第四军第十二师在汀泗桥、贺胜桥连创吴佩孚部队,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张发奎也被称为“铁军英雄”。抗日战争中,他从淞沪到百色,从华东到西南,指挥过近50万国民党各个派系军队同日军作战。抗战胜利时,为广州战区接受日本投降的中国最高长官。1946年任广州行辕主任。1949年3月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同年6月底辞职,到香港定居。
张发奎84岁离世,亲历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他所结交或过招、对抗过的现代名人既有国共两党党政军要员,也有名流绅商、各系军阀、情报特工,甚至帮会豪强、汉奸土匪,还有美英、苏俄在华顾问、官员,越南、朝鲜等国人士,等等。因此,他的自传堪称20世纪中国历史的缩影,也是一部具体而微的北伐、抗日、国共战争史,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张发奎口述自传》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夏莲瑛女士远渡重洋在香港两年、访问张发奎400多次录音记录的基础上,辅之以在港台两地访问国民党有关军政人员梁华盛、杨清文、黄旭初、邓龙光等多人获得的旁证资料,又与黄旭初、李宗仁、蔡廷锴等人的大量回忆录和其他历史文献核对考证,整理而成的。最初的英文抄本共1089页。在采访中,夏莲瑛以张发奎的私人记录——日记、电报、信函、公文为线索,按年代顺序询问他在每个历史事件中的亲身感受与目击真相,发现细节有误便会建议他澄清,既能挑剔含糊的答案,又能循循善诱,使他自然而然吐露出平时难以启口的事实。张发奎在访谈中说话坦率,牵扯到个人恩怨政坛是非的词句甚多。故他声明,第二十章的内容,在他有生之年,不得公开。其他章节涉及人物评价时也吩咐记录者用双括弧圈起,暂不公开。
2002年,胡志伟先生从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图书馆获得《张发奎口述自传》部分英文抄本,决定将这部“传记文学的奇葩、口述历史之极品”翻译成中文,使之“不再沉睡在异域图书馆的尘埃之中”。2005年,胡志伟先生赴美买下《张发奎口述自传》的中文版权。
在翻译过程中,胡志伟先生在文字转换和史实核对、考证方面极下功夫。中文本沿用英文抄本原来的安排,用第一人称问答形式展现全部内容,不更动一字一句。为保持传记作品在语气、声调、情绪等方面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对张发奎口述中带出的情绪化语调、粤语方言、谚语等方面都予以准确译出,使得这本传记更加神完气足、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译注工作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完成,历时六个春秋,九易其稿。在大量译注中,译者对史迹采取客观态度。对于传主所述与知情人回忆录有出入的史实和判断,均在注释中给出相关说法、史料,供读者判断。对于传主口述明显有误及整理者听错的地方,译者花大量工夫考证,提供注释,给出准确的史实。对于英文抄本的大量编辑错误,更是不厌其烦地予以订正。同时,译者从自己搜集的上千张照片中精选了100多张插入文中,图文并茂,强化了阅读中的形象感、现场感。
本书简体中文版依据繁体字本(《蒋介石与我——张发奎上将回忆录》,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略有删节。对于个别删节处理,以“……”(省略号)标示。对于传主规定在自己身后才可发表的内容,除第二十章外,在正文中间以“【】”作标记。
特此说明。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