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做一条聪明的“蚯蚓”(4)

三一重工创始人梁稳根、毛中吾、唐修国、袁金华四人,进军重工制造之前卖过羊、贩过酒、造过玻璃,均以失败告终,最终通过焊接材料敲开市场之门。从此扎稳营盘,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情形正如旱地掘井。

每一眼井均挖到绝境,无可再进,或看到根底,另起炉灶。如是再三。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刨坑”,或等待机会敲门,徒然无功,留作笑柄,即便成功也属偶然。所以,本书所谓“创业狂”,乃天生头脑活跃,富于行动力,虽有失败,但不乏多次创业成功,且有迹可循。当然,这里所谓的“成功”,简指商业上建树不凡,出类拔萃之辈。

数风流人物,俱往矣。全球化时代,面对多元化的商业丛林,选择变得艰难。横亘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鸿沟,不止市场环境、文化差异、经济体制这么简单,还必须充分考虑个体因素,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那通常是一套连贯的、复杂的人类行为反应。

不妨对中外商界的创业狂进行对比。

总体而言,国内创业者受经济、资本、技术和视野制约较大,大多数时候,创业是为了摆脱贫穷,出人头地,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即遭遇瓶颈,很难突破天花板,有时只能选择另起山头,所以他们多是成功的商人,而谈不上优秀的企业家。

长此以往,形成浮躁风气,鼓舞创业者频繁更换行业,反而耽误企业发展,败北连连。

相比之下,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得益于健全的资本市场、长期的商业熏陶和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创业出发点多为兴趣而非财富,成功后往往能抵抗金钱层面的诱惑,一如既往,所以在短短数十年中涌现出苹果、google、facebook、napster等一连串优秀的高科技公司。

且看这一组耐人寻味的对比:1984年荣智健在加州圣荷西创立加州自动设计公司,不久即与硬件制造商美国加菲克斯公司合兵一处,做大规模,上市成功后套现出局,摇身一变成为千万富翁,转身到香港楼市厮杀,将家族的实业传统抛诸脑后;反观google、facebook等纯种的美国公司,不仅在引资方面具有天然的警惕性,甚至多次拒绝极具诱惑力的收购。

联想到商业环境的差异,你很难简单地用诸如年龄、行业、前景等量化标准区分衡量,但高下自有公论。尤其需要指出,史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同样属创业狂人,但与国内诸多大佬显然不是一种类型。也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磨洗,国人的心性、气质、眼界、胸襟,比诸民国的前辈们反而不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