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不一定十全十美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合作的好处那么多,那干脆就选择与别人合作吧,只要大家抱成一团不是都能获得最大效益了吗?但是话说回来了,这个最大效益的标准是什么呢?是由谁来定呢?可能每个人心里的最大效益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人的欲望不说无穷的,至少也是在不断滋长的。如果只是安于现状,那么我们的社会也不会有进步。

合作没有“最好”的结果

有一个女王选夫的故事,说的是某个国家当政的女王想找一个丈夫,于是命令她的两位大臣去全国各地寻找,要他们为自己寻觅到一个最好的男人。

两个大臣经过一番严格的筛选,最后带回来了两个男人,分别是A和B。为了最终在这两个人当中选出一个,他们决定从健康、智慧、容貌、口才、才能、门第、声誉等七方面来衡量这两个人的实力,并分别打分。

假设这个分数绝对公平,大臣们能选出最佳的一个男人吗?

最后结果是,A的总分超过了B。但是在各项打分中,B有四项的分数高于A,有一项和A持平,也就是说,其实B只有两项素质低于A。

照这个结果来看,谁更合适呢?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最终的结果是要按照分数来评比呢,还是按照各项素质来评比?当然,如果无法挑选,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女王自己来决定,看她是喜欢相貌出众一些呢,还是喜欢足够智慧的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于谁是最好的这个问题,似乎无法评定,因为不管你从哪一个方面去判断出最好的,都有别的方面来推翻这个“最”。

也就是说,其实没有所谓的最好结果,也没有完美无缺的合作效果,如果你一定要把追求最好结果当成目标的话,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真实”的完美

李先生是某家大型外资企业的职员,他能力出众,在行业内名气很大,为公司也创造了很多的利润。这样的人,就算没有多少朋友,也应该是受人尊敬的呀,可是他却感到,很多人对他的态度都是有意无意地回避,甚至还有人在私底下挖苦他,说他是“机器人”。

李先生为此感到很不解,他自认为为人处世做到了谨小慎微,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绝对不允许自己出现什么错误。在对待同事的态度上,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样严格,绝对不私底下议论人是非,也绝对不去八卦,总之,保持最佳距离是他的原则。

有一次,他刚刚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为了这个项目他废寝忘食,最终将计划做得堪称完美,为公司创造了新的利润。疲惫至极的他却在洗手间意外听到同事议论他说:“这个机器人又不要命地完成了一个项目?.”

听到这个称呼,听到那句“不要命”的调侃,李先生苦闷极了。这天晚上,他一反常态,独自到酒吧去借酒浇愁,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醒过来的时候,发现早已过了上班时间了。李先生别提多沮丧了,要知道,在公司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绝对不要犯错,任何小错都不要出现。这次可是出大错了,迟到对于一个常年全勤的人来说,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啊。他想到,自己的领导会有多生气,同事会因为这个事情而多么看不起自己,他甚至作好了辞职的准备,在路上就打好了辞职报告的腹稿。

然而,当他推开办公室的门时,发现情况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老板和同事笑脸相迎,好像把他的迟到当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不正常的反而变成了那种他从不迟到的作风。

李先生最终也不知道,他的无心之过帮助了他,使他在同事们心目中的形象由一个“机器人”变成了一个正常的人。

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结识那些优秀的同事,希望与他们亲近,并产生联系,有所合作。因为这样优秀的人会为自己的职业之路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但是,如果太优秀,甚至接近完美的话,又会给人一些不真实的感觉。

智慧地看待不完美

1.完美的“不完美”

在职场中,我们都想表现得完美,无懈可击,战无不胜,让人们承认自己的优秀。其实人们可以这样做,但是却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去当“绿叶”,特别是面对“红花”的十全十美。红花越是完美,就证明绿叶越是没有多少出头的机会了。

但相反,有点儿瑕疵的“红花”似乎更可爱,至少别人会想:“他也不是完美的,虽然在这个方面如此厉害,但是在那个方面还是欠缺的呀。”这样的心理平衡会让别人愿意靠近他。

2.“不完美”的完美

没有最完美的结果和犯错误效应是相同的,在职场当中,无须处处追求最佳,“不允许自己犯错误”的苛刻条件会把自己搞得很累,且达不到目的。偶尔犯点儿无伤大雅的错误,允许自己有疏忽有缺陷,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想要别人欣赏你的心并没有错,但至少应该给别人打开一扇能够有机会欣赏你的门。

3.认真的态度最完美

前面两点我们了解了完美与不完美之间的矛盾与补充,但这么说并不是让我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说,对于自己的要求可以严格,但不能严苛。对待工作的态度要认真,但不要死板,设定一个自认为最完美的目标,然后苛责地去追求,最后很可能会走向反面。所以有一个认真对待事物发展和结果的态度,才是最正确最完美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