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动作导演的历史(26)

然而,在大陆电影史中,由于种种历史政治原因,武侠动作电影长期处于被主流话语冷落的角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武侠动作电影虽然有过“火烧”系列的繁荣,却被评论批为“精神鸦片”;到了80年代初,在《神秘的大佛》、《少林寺》引起大陆万人空巷的观影狂潮的同时,学术界和不少媒体却视其为“封建残余”。然而,在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商业都市香港,战争中被迫从上海逃难来的动作电影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后来的数十年里,伴随着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动作电影在香港电影界也逐渐确立了主流电影的地位,并实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粤语-国语”的转变,以及70年代中“本土-国际”的逐步转型。

如今,中国动作电影在国内外电影界、文化界扬眉吐气,使得曾经对动作电影冷漠、排斥的主流话语开始为之“松绑”,并将中国特色的动作电影作为打开世界电影市场的“龙头”。在香港,动作电影早已成为香港电影人影响世界电影市场的主要片种。著名导演郑洞天认为:“能和好莱坞分享市场的影片,大概需要以下几个基本的品质: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基本价值取向,选材上注重迫近现实生活,艺术上体现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对民族艺术传统的开掘,制作上达到现代水准的视听效果。”①纵观中国动作电影的曲折发展史,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和借鉴的规律,在此,我们仅以21世纪以来数十部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武侠动作电影为参照,在中国“入世”后本土电影“国际化”的背景下,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交织的社会生态中,分别从制作方式、民族意象、美学风格和叙事形态等六个方面,透视中国动作电影在新世纪发展中呈现出的新气象。

制作与力量的“国际化”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整个人类文化全方位的调整与嬗变,带来包括技术、信息、人才、资源的全方位流动,也带来个了整个民族文化结构的重组,中国电影真正步入“狼”“羊”共存的时代,以制作相对成熟的武侠动作电影为龙头,中国电影市场开始了“国际化”之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