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让路(3)

不去新疆了,所有移民全部回家

当一个人上了年纪的时候,过去的一切痛苦仿佛都变得不重要了。何肇胜的感觉尤其明显。他曾跟晚辈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起自己过去搬迁的经历,语气中总是带着“为国家做贡献”的莫大骄傲。

为水库搬迁了大半辈子,老人自己却并不清楚这水库的来历。1952年,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和苏联顾问布科夫一起来到汉江调研。在这次勘察中,同行的百人专家组一致认为,两岸山峦绵延的丹江流域是建大坝、修水库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一年后,毛泽东在探讨三峡工程时提出了另一个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方能不能借一点给北方?”在这一“南水北调”的最初构想中,丹江与汉江的交汇口再次成为修建水库的最佳地址。

可对于同何家一样祖祖辈辈生活在丹江畔的人们而言,这些消息,他们至死也无从知晓。

1958年6月,湖北省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丹江口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水库还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义:它是新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还背负着“为三峡练兵”的使命。

按照当时的规划,水库将淹没湖北、河南的3个县,共有38.3万人需要移民。就在何肇胜和老婆移民到青海的第二年,他的父母也按照组织要求搬迁到了青海循化的这座农场里。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何肇胜一度觉得生活要重新展开了。因为“懂文化”,他被任命为连队文书,享受连级干部待遇,每月工资35元。他领着一同迁来的移民在农场里垦荒,并且在1961年有了自己的大女儿。

当然,他也常常会怀念起老家。最起码,家里气候好,一年能种两季庄稼,而寒冷的青海只能种一季。每当这时,他就不断地安慰自己:“其实这儿和家里没什么不一样,青稞就相当于小麦,胡麻像芝麻一样可以榨油,洋芋和家里的红薯也差不多嘛!”

可移民的问题却不断地显露出来。当地农场土地贫瘠、气候干燥,移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根据当地移民局干部所作的移民志里的记录,短短一年之内,约有5000名移民非正常死亡。许多人趁着晚上偷偷地逃跑,最后却死在了回乡的路上。

1961年,何肇胜在农场里接到了新指示:青海不适合办农场,所有移民全部迁往新疆。不过,当他们把所有东西集中起来、准备出发时,省里却突然来了第二道截然相反的命令:不去新疆了,所有移民全部回家。

当时已是连级干部的何肇胜看得出来,“这肯定是中央的命令”,但没有人给他更多解释。事实上,直到今天,对于当时家乡库区所发生的那些变化,他仍然一无所知。

从1958年到1961年,为了追求工程进度和工作量,干劲十足的工人们将各种原料填入大坝,其中包括石渣、软土,甚至连装沙土的竹筐都填了进去。1961年底,水利部的质量检查组发现,大坝上有17条性质严重的“基础贯穿裂缝”,而全部的裂缝加起来一共有2463条。

1962年,中央召开了七千人大会,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会后第二天,作为“错误”之一的丹江口水利工程被要求暂停。青海移民随即接到命令,开始返回家乡。

在3年的时间里,铁路已经通到西宁了。他们徒步5天走到西宁火车站,坐火车到许昌,然后领了10元路费自己回家。

等回到阔别3年的老家时,何肇胜清楚地记得,“刚好赶上秋天收包谷”。一些现实的忧虑也掺杂在回家的强烈喜悦里。何肇胜发现,家里的房子还在,可里面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家具,有些已经被人搬走,另一些则被丢到了大炼钢铁的熔炉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