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有温度的故事
你相信吗,在这个国家、城市和乡村每扇紧闭的门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我们相信。并且,这就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存在的理由。
一个从业3年的年轻记者在总结里写道:“冰点之于我的意义,就在这一篇篇特稿中透露出来。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
而一个社龄近30年的老记者这样说:“纸媒完蛋了吗?原来去敦煌采访,一个在那儿工作了48年的老艺人领我逐个洞子地参观壁画。从他的解说中,我悟出,无论社会怎样变幻、岁月如何更替,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千百年来一直存活着,那就是我们从先人身上遗传下来的人性和人情。现时代,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总在变,但人性和人情还是没被改变的吧?我又想起冰点在创办之初受到读者喜爱的理由,那就是打动人。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中,展示出一种价值——善良、勇敢、坚韧、抗争、同情心、爱、创新等人类共同尊崇的优良品质。它们仍在默默地、顽强地存在和生长着,正是它们打动着读者。”
因为某些机缘,我们得以敲开一扇又一扇的门、取得信任,并让里面的人开口讲述他们的故事。
透过这些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每篇报道都会触及这些东西。不过,十多年以来,冰点的人员尽管有变动,但这套相对恒定的价值观一直都在,涉及这些价值的新闻线索对我们会特别地有吸引力。
写特稿是技术活,但新闻样态里包涵着上达于“道”的东西,所谓“明道”。道是什么?即新闻的价值观、报道的价值取向、记者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冰点而言,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山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起,我们就亮明了视角:关注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冰点,不是焦点或热点。然而,我们又是以最深的情怀去关注这些故事、以不“冰”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读者,让阅读感受不“冰”、让引发的思考不“冰”。
所以,冰点,讲的其实是有温度的故事。
曾有一位给冰点写过稿的学者对我讲:“你们要坚持下去,要知道,这种坚持是有意义的。我平时接触过一些冰点的读者,尤其是基层的朋友,他们很看重冰点带给他们的温暖。冰点让他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