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大断裂(1)

《小团圆》是作家张爱玲的遗腹子,而且还曾想要打过胎。可是最终结果还是呱呱坠地,引起各种议论和惊叹。我本来并不是她的粉丝,不过这回出于好奇,倒是认真看了,于是明白一点它为何会闹出如此这般大动静的缘由,也悟出一些原本不晓得的事情。

这无疑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所以当初才在好友宋淇的劝说下没有拿出去发表,理由是女主角不是一个引人同情的人物,害怕毁了张爱玲在读者心目中的偶像地位。她的这位好友也真够朋友,全然是替朋友名声着想,完全不顾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他自己是写文学评论的,并且据说还翻译过《红楼梦》。要不是因为宋淇夫妇相继去世,而其子宋以朗终于决定将手稿刊行,恐怕世人将无缘一睹这部奇书。

此书一出,舆论哗然,就连满世界联手的张迷,也立刻之间形成断裂之态。有人因心中偶像的坍塌而痛心扼腕,甚至有采取“鸵鸟主义”的,声称要“罢看、罢听、罢评”。也有人继续高调激赏,恨不得从张迷变成张疯的。当然也有打圆场的,企图找到各种理由来解释和“遮羞”。自然更有一班原本就对张爱玲委身汉奸文人胡兰成一事看不惯的人,要愤然斥其不知羞耻。而原本内心十分愿意为其开脱的人,也只好哑子吃黄连一般。

其实所有这些反应,大都是因为将张爱玲作为作家的地位这一层意义看得太重,而暂时忘却了文学的根本要义和价值。记得西方文论中曾有过一种试图区分写实与写真的观点(truth vs. the whole truth),这里的差别与所谓文学概论里“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标签不同,形容的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作品,区别在于描写“真实”与“完整的真实”。应该说,狄更斯的作品属于前者,莎士比亚的则属于后者。这个例子也许不恰当,因为并非所有后一类作品必然比前者高明,只是类别不同罢了。或许用张爱玲做例子更准确,《小团圆》属于后者,与她先前的作品都不一样,甚至是一种断裂。

所谓“完整的真实”,就是包含了一些嘈杂的噪音,一些看似不符合逻辑的现象,和一些在意识里几乎不可思议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事情。然而这恰恰是真实的一部分,属于完整的真实。只有领会了这种“不可理解”,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了解了完整的真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