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潘汉年事发,成为后来所谓“共和国第一冤案” 的主角。1956年,以冤假错案为主题的昆剧《十五贯》获得极大成功,被共和国最高领导层热捧,形成所谓一出戏救了一个剧种,但是潘汉年并未平反。一年后,又来了一场“反右”运动,大批知识分子遭到整肃。俞振飞1957年5月终于去上海戏校当校长,可是工资的承诺依然不能兑现,据说原因是受到潘汉年一案的牵连,甚至连校长的身份也不能正式宣布。而1958年,俞振飞参加了中国戏曲歌舞团去欧洲演出,“先后去了捷克、瑞士、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波兰七个国家”,最后转道莫斯科回国。西方观众对中国戏曲的评价之高以及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俞振飞的思想触动很大”。继程砚秋1957年入党之后,俞振飞也于1959年入党。今天想来,当时分明已不再是“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而只能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完全处于一种忽明忽暗,这里明来那里暗的局面。
1961年的故事则更加热闹。5月1日俞振飞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了昆剧折子戏《哭像》,是《长生殿》中一折。据赵朴初二十年后回忆,“声容之妙、至今不能忘”。梅兰芳当时就说“此戏不可不看”。田汉观看后感慨道:“杨贵妃泉下有知,可以瞑目也!”到了年底,俞振飞率团去香港演出,途径广州,省委设宴,当时就座的康生更是出语惊人:“谁要是没有看过俞振飞演的唐明皇,就不算中国人!”一个月以后从香港归来,再经广州,省委给陈寅恪寄去俞振飞、言慧珠合演《凤还巢》的戏票,因临近春节信函未能及时送到。陈年事已高,怕以后不再会有机会看戏,故只能生气地责问刚巧到访的副省长:“你这个副省长到底管事不管事?”
故事如果只写到这里,儒雅的俞振飞应该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可是历史的脚步无法驻足,后来的故事尽人皆知,盛世转眼间坍塌淹埋于乱局,春风不再。当然,言慧珠是走了,可是俞振飞活了过来,若干年后终于又等到了老树发新枝的春天,再度风流儒雅。看了大半天故事的我,此时不禁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哑然失笑,暗自发问:难道要保留本民族这种独特的儒雅风流,我们就总是必须要付出这般逆来顺受的代价吗?
201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