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今天就读于石室中学的学生,只要一打开语文书,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撞到作古的“石室校友”:学文言文《为学》,老师会告诉学生:“这是我们石室老校长写的一篇文章呢!”因为作者彭端淑曾任锦江书院院长;吟诵着现代新诗《天上的街市》,同学们体会到老校友郭沫若那浪漫的想象与恣肆的激情;著名诗人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曾执教石室,语文课本里一首《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成了他献给新一代石室学子的激情诗篇;学现代散文《我的老师》,老师会告诉学生,魏巍笔下的蔡老师给孩子们朗诵的那首优美诗篇《过印度洋》,正是周太玄从石室出发远涉重洋时在海轮上吟成……
——可以想象,当孩子们读到这些课文时,心中会涌动着怎样的自豪感!
名师云集,高徒辈出,这是石室至今犹存的魅力所在。然而,从根本上说,这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的魅力源于石室“高”而“严”的独特教风:“从高立法,从严执行。”
这八个字,是民国初期担任石室校长的张铮提出的办学方针。那时学校招生,校门口的布告上明确写着:“本校为培养人才深造,要求严格。自认为不能接受严格教育者,勿庸来校报名。”当时学校每学期不过二十周,但石室平均却有二十三周。石室之“严”由此可见一斑。到了1934年,刘刚甫校长进一步以“整齐严肃”四字为校训,要求学生“严肃身心,接受校规”。提出:“各生仍应淬厉精神,严遵规定,毋稍逾越,俾养就刚健质朴之风,而造成中流砥柱之人材,庶不仅学科占全川之上乘,即校规亦当为全川之表率。”事实上,“从高”“从严”一直是石室的教学传统。历代石室人都以“德达材实”为育人目标。清代彭端淑任锦江书院院长时,专门写诗教诲学子们:“传语诸生相切磋,莫教容易弃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