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有一种无畏叫巴金(5)

有一种无畏叫巴金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这是巴金在其散文《怀念萧珊》中的最后一句话。那天,老人终于如愿了——他的骨灰和萧珊的骨灰掺和在了一起,并撒向大海。

巴金,的确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其实,从1999年他住进上海华东医院起,他就已经离开了我们。病房中的他,不能说话不能动弹,已经失去了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活,而只是象征性地“活着”。他本来并不想这样“活着”,在他看来,“长寿是一种惩罚”,因为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如果长寿着却不能为别人做出点什么,还要麻烦他人,成为大家的包袱,那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他要求“安乐死”,但人们不同意,他的读者都希望他活着,“你在,灯亮着”,于是善良的老人只好妥协:“我要为大家活着。”——据说这是他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明明知道“长寿是一种惩罚”,却愿意为了千千万万爱他的读者而忍受这种惩罚——长达六年。这是一种怎样的善良?这是一种怎样的无畏?

是的,的确是“无畏”!

就其天性来说,巴金有一个明显的弱点,那就是软弱。他自己也这样评价过自己,说自己“胆小”。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他几乎没有“怒目金刚”或“拍案而起”过。因为这种软弱,他曾逆来顺受,在“文革”中受尽侮辱,却连如老舍、傅雷那样自杀的勇气都没有,而“苟活”到了“十年浩劫”的结束。

但是,这几天我在思考巴金的时候,特别是我在重新翻阅《随想录》的时候,“无畏”这个词一次次在我脑海里闪现。

这些天,缅怀巴金的许多学者读者用“善良”“真诚”“正直”“无私”“青春”“赤子”等词来概括巴金的人格,我都同意。

但我更愿意说,除了这些,巴金还是一个无畏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