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绪是信号,不是根源(2)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普遍比较欠缺,因为我们追求含蓄、自制,讲究心照不宣,很少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即便是恋爱这种“肾上腺激素”分泌最多的时候,也是“娇嗔”或者“打情骂俏”,用“嗔”、“打”、“骂”来表达爱。就像张爱玲说的,话剧舞台上的“孩子,我爱你”、“妈妈,我也爱你”这类话,中国人是很难说出来的。我们习惯了拐弯抹角去暗示,点到为止。但是另一方面,有好多中文词语描述人的心理过程非常准确,例如:恼羞成怒、长歌当哭。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怒”与“歌”上,没有人关注,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努力使自己忽略或忘记“羞”与“哭”。长此以往,我们不清楚自己的心情,也容易忽视或误解他人的感受。反过来说,我们能搞清楚自己的感受,才能做到感同身受、由己及人。

辨清孩子的情绪

小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表达出的情绪只有哭与笑两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应该越分越细才好。这个过程是孩子自我领悟的过程,若有家长的点拨与解释,会让这一过程比较清晰和顺利。

案例

一岁半的小宝宝,说话尚不清晰,和一群小宝宝以及他们的家长和保姆一起玩着玩着就突然哭着跑到妈妈身边。此时妈妈要做什么?安抚他?当然。还有呢?问他为什么哭?可以问,但是宝宝小,他不会回答。

此时的妈妈一定会有种种猜测。猜得越多,对宝宝越有利。例如:是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你生气了?还是看见别人的姥姥你想姥姥了?是看不见妈妈你担心了?还是摔倒了疼了?孩子虽然自己说不清楚,却能够做选择题,所以你给的猜测答案越多,越有助于弄清情况,越能帮宝宝明确自己的感受。弄清孩子哭的原因之后,你可以再进一步教给他生气、思念、害怕、疼等情绪的不同表达。

案例

一个朋友的孩子刚上初一。小学时与班里的同学关系很好,成绩不错,又是班干部。上初一没多久,妈妈就发现她情绪低落,也不爱写作业,经常表示不爱上学,甚至说要转学或退学。妈妈了解到好像有初二的学生威胁过她。父母给她讲了很多与人相处的道理和办法,也去找老师谈过,但收效都不大。她的班主任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不像小学时的班主任那么耐心。13岁的孩子,应该怎么做她可能已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明显不愿意去努力、不敢去应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