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5)

对于今天的我们,他们是无声的。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说,农民响应了精英们的自然观,精耕细作,精心莳弄他们的土地。农民们所处的环境,常常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现仁慈的自然力的另一面。他们一般认为,与农民自身或整个人类相比较,自然力是更强大、更值得崇拜和更值得讨好的。精英们在风光胜地建造亭阁以观赏自然,农民则用田里出产的泥土和稻草建造供奉土地爷的村庙,庙里的神像不时都会换上崭新的纸衣;人们会在时令佳节奉上佳肴、鲜花等贡品,祈求土地爷保佑有个丰收年。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的绘画和诗作,以对自然充满挚爱的描绘而闻名于世。当然,这又是精英的贡献。他们的作品穿越时间隧道,向我们诉说和展示独特的东亚风格。唐朝诗人李白(701年-762年)的七言绝句《山中问答》写道: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北宋画家郭熙(约1020年-1090年)写道: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绘画和诗歌可以是同一种自然观的不同表达。实际上,自宋朝(10世纪)以来,大部分诗人都是画家,反之亦然。作为受过教育的精英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担任政府官员。诗人和画家劝导读者(观赏者)在更广阔的自然世界中忘却自我,将琐碎杂事逐出头脑并努力摆脱人世的喧嚣。山脉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因此,深山老林是获取智慧、思考宇宙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重大问题的良好场所。在画作中,山里住着圣人。他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其形象或者是小个子的樵夫,或者是渔夫,或者是牵着耕牛的孤独农夫,或者是隐居在山脚小河旁的小村屋中的隐士。内中含义十分清楚:大自然比人类更高贵、更重要,人类社会要从对自然的沉思中获取和平与智慧。帝国行政力量绝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地被用于农业经营。农业成为古代中国国家和社会的支撑力量,其重要程度为古埃及以来世界文明社会所仅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