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的分级

水质不同,可以导致茶的香气和滋味出现极大的差异。

因此,水是茶之母。没有好水,便无法泡出好茶。

现代茶人常会在文献中看到古人品水的高明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至今仍在流传,成为品茶用水的圭臬。而古人几近神奇的识水能力,也成为现代人品茶之余的话题。

茶圣陆羽的《茶经》这样为水分级:“山水上,江水中,井水差。”陆羽所处的时代山涧无污染,水是活的,用集山地之灵气的水来泡茶,自然有无限滋味。而今,山地遭破坏,河水被污染,今人不能效法古人随意取水泡茶了。取用泉水泡茶时,也应留意水源是否遭到污染。

台湾的山之水、井之水都有人取回饮用。有些商家脑子反应快,取得自然水源后,经过适度的过滤处理,打出自家的品牌水而广受认同。

古代的文人按好坏来个评比,将适于泡茶的水源同时列名以供同好参考。唐朝的张又新曾写了《煎茶水记》,分了二十个等次的水源,可见品水之精,也反映了作者对水的用情之深。只是时过境迁,这些水源已成为历史名词,今日造访,怀旧意义恐大于饮用功能了。

宋朝大学士欧阳修也是识水专家。他写了一篇《浮槎山水记》,批评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评鉴得不客观,他还大力推荐庐州浮槎山的水。文人好水到这种地步,可说是极致了!

唐朝陆羽或是宋代王安石,都有着几近神奇的辨水能力。后人看到这些记录,更是望尘莫及,只好自叹识水功力不如古人!

陆羽的故事

湖州刺史李季卿叫人到南零取水煎茶,以供陆羽品茶之用。陆羽看了桶中的水,用杓摇来一试便说:“水是江水,却非南零水。”取水人辩称,他确实驾船前去取回;陆羽却说,只有下面半桶水才是。取水人万分惊恐,于是坦白:本来拿的全是南零水,半路船巅,水倒出来半桶,他才顺手由江边加满。

两种水质虽不同,但放在同一桶内应该混合了,而陆羽竟能分离识水,可见辨水功力之深。

宋代王安石也有类似的识水故事,传颂后世。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皇帝赏赐他阳羡贡茶,他想用瞿塘中峡水泡饮以求药效,刚好苏轼赴黄州,王安石便请苏轼代为取中峡水。苏轼答应,前去取水,可是苏轼坐船坐过头了,从中峡到了下峡,于是就取了下峡的水带回。哪知王安石煮了之后竟对苏轼说:“瞿塘水性,出于《水经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出,固知为下峡水。”

王安石将了苏轼一军,取水没取对,想蒙混可没那么容易!

《我的第一本泡茶专书》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