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错当交学费?胡说!

明知是假货,用低价买回当教材还说得过去,怕的是明明买错了货,还自我安慰地说,反正就当交学费!或是说,古董,只有古人才会懂,我们怎么会懂呢?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我不认同的。古壶的价格比新壶高上许多倍是合理的,除了岁月带来的价值之外,还因为古壶所呈现的是一代陶工的力作,其中也有文人参与的价值。

花两万元买一把刻有“鸣远” 的古壶,还自鸣得意捡到便宜?你已经上当了!已经出土的陈鸣远壶都在博物馆!若那把“鸣远”壶是真品,识壶者众,早就应该名壶有主了,哪轮得到你捡便宜!

再以明朝时大彬② 的壶为例,市面上叫“时大彬”的壶很多,但你得分清楚到底是明朝的真品,还是清朝或是民国的仿品。

假设业者拿出一把“鱼化龙壶”并宣称此壶与博物馆所藏同级,是清晚期邵大亨 ①所做,那么请问你,“大亨”的印款是阴文,还是阳文?如果你连这样的基本知识都没有,那么那把壶只要看看就算了。

买古壶需要穿越时空的隔绝,去领略制壶者的工艺沉淀,并且从古壶身上找到一种品茗的情境。目前所能看到的传世的壶,必然经得起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考验,必然具备优雅深邃的内涵,必然拥有与茶相濡以沫的光泽。古壶更诉说着爱壶者与它的一段段动人的衷曲。

然而,如今买古壶的人往往没有透彻掌握古壶应有的历史意蕴或是壶本身应有的气质,只是一味追寻着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名家名壶,甚至跟着现代商人炒作的古壶图录起舞。

台湾企业家通常是花大钱买古壶,等买到了以后只将其视为战利品存放到锦盒里,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收藏”!要不就是拿起记事本记录壶的买价,以及卖方告诉他的关于壶的故事。这种情形正是台湾藏壶的畸形现象。至于壶体本身所落的款识是行草或是篆书,他根本看不懂,也不想懂。我实在无法体会这样的藏壶乐趣在哪儿。若以投资报酬率来看,买家自己连壶的身世都说不清楚,又如何能期待引起别人的共鸣与认同呢?

所以,花得起钱买古壶,并不等于你就懂得买古壶。买壶不是消费能力的显示,更不是用于炫耀的资本。爱上古壶是你今生品位的追寻,当然希望长久。一旦你发现入错了门,手上的壶尽是仿品,那么我建议你:面对错误,重新开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