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就找张艺谋(1)

作曲家唐力曾经是梅帅元核心团队当中的一员,每当酒后谈起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必定老和尚念经一般反复提及:

“想起在山水实景中表现刘三姐的人,是天才。想起启用张艺谋做导演的人,是天才中的天才!”

这两句话,其实都在表扬梅帅元。

写好策划书之后,梅帅元越发清醒地认识到,只要自己找到最初一闪念的“创意核心”,形式便可大有作为,同样具有想象力的导演团队,聚集发挥“头脑风暴”的能量后,就像核裂变一样不仅可为内容加分,甚至好于自己的预想。

梅帅元在脑子里迅速梳理整个中国的文化娱乐江湖,为了给自己的“山水实景演出创意”真正插上腾飞的翅膀,他很固执地得出一个结论:

“不找就不找,要找就找大导演。”

这是典型的“一根筋”想法。这种又轴又倔的人物,在张艺谋诸多电影如《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和《一个都不能少》里,屡见不鲜。

十几年前的梅帅元,还有一个人所共知的弱点,那就是拙于应对,缺乏急智。所以,他不大愿意客套应酬,只愿意埋头做事,这才是他的强项。见朋友常年沉溺于酒席应酬,他甚至公开表示自己的不理解:

“干事情就干事情,干吗还要喝酒吃饭?”

回答他的,自然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嘲笑声。每当这时,梅帅元都像一个天外来客,都晓得他特立独行,又都不晓得他来地球做啥事情。

梅帅元一度无法扭转这种局面,他是发自内心地嫌弃吃饭喝酒,不仅疲惫麻烦,还耽误自己和大家的宝贵时间。他是个不把一件事放在心里反复演练若干遍、成就一篇有头有尾有高潮的美文,宁可闷在心里不说的人。害怕被打断思维逻辑,自己再也兜不回来。

包括高朋满座的时候,一样很少见梅帅元有机智加急智的即兴发挥,也就是听到妙处笑一笑而已。哪怕别人当面编排他的段子,无论多真多假,他都不急不恼照单全收。不被逼到关键时刻,他便总是一味隐忍。

从来不打没准备的仗,从来不说没考虑清楚的话,这是梅帅元常年如一日的基本原则。所以,当他第一次提出要请张艺谋来当桂林项目的总导演时,现场所有人都用沉默来表态。

也只有沉默。

首先,凡是梅帅元提出来的,一定是深思熟虑的,反对也没有用;其次,邀请张艺谋这么大牌的导演,是有相当大难度的,以他的深思内敛不会不明白,提醒也是多余。

剩下的,就是怎么用八竿子去“够”得着张艺谋的事了。

那时的张艺谋离大家很近,近到还是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职工,还有一套不大不小的住房,而且每一次出国都要回南宁来开证明盖公章。

那时的张艺谋也离大家很远,远到已经很多年没再回广西,整天留着标志性的平头、穿着一成不变的唐装、挂着招牌式的微笑,流连挥手于世界各大A类电影节,像一尊手捧金像银奖的秦俑。

梅帅元先是找北京熟人打听张艺谋的档期行踪,后又跟报社的文娱记者询问张艺谋的电话,最终他所选择的见面方式,还是不要着急上杆子硬闯,随缘而定。毕竟他也是小有成就的广西作家,一旦有个不慎重的开始,难免会招致不理想的结局。

朋友们得知梅帅元要找张艺谋合作项目,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理由如下:

“他是谁?你是谁?张艺谋是你说见就能见的?即使见了,他能看好你这虚头巴脑的破创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