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构筑大国经济基石(5)

国企改革“谨防极端”

在中国学界,有关国企改革的问题存在一些争议。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者茅于轼对国企持否定观点,但他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一些自然垄断性行业,比如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电网、电站等,国企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因为国家的力量很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难事。这些垄断行业,即使私有化,政府也必须要加强监管,因为如果没有竞争,任何一个私企老板都可以随便给产品定价,那老百姓就会遭殃。他说,从国际上看,印度和菲律宾基础设施落后,就是政府和国企太弱,什么事情都搞不成。美国当年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因为该河流经的地区涉及的面很广,由政府出面,更容易协调各方利益,更快解决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周战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政治上和战略上考虑,一些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业,如国防建设、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等,或者由于利润低,或者由于民企没有足够实力,国企应该成为主体。

有学者称,许多国家都曾经历过国有化-私有化-国有化的反复过程。欧洲学者曾在《私有化的局限》一书中称,“谨防极端”是欧洲各国应吸取的教训。法国长期保持国有经营的国铁公司被称为“最佳垄断企业”,保持高盈利和高社会服务职能的平衡;在德国,《反限制竞争法》从法律层面确保“有国企,无垄断”,按照德国人的说法,德国不存在任何只许国企经营,不让私企“准入”的领域。

(《环球时报》2012年4月17日,作者均为环球时报记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