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铁路的冲击(4)

7年后,内塞尔罗德伯爵对他的表弟说,一个“罗斯柴尔德箴言”可能确实存在。“塔西洛·费斯特蒂茨伯爵向他咨询一大笔资金的投资问题。‘伯爵先生,’罗斯柴尔德告诉他,‘如果你不想资本生利的话,购置土地。如果你想得到利息而不考虑本金,那么买股票。’”“这发生在巴黎,”内塞尔罗德接着说,“但是,这个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类逸事很容易被认为是伪造的,不足信。但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私人通信证实,至少有一则逸事离真相并不远。1848年11月,贝蒂告诉儿子阿方斯,他4岁的弟弟埃德蒙“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拿我的祈祷书进行祈祷。昨天,他虔诚地说,‘我愿我们万能的上帝帮助我爸爸以及北线铁路!’”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这么有趣。19世纪40年代,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对他们认为危险、腐败的个人垄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首当其冲,北线铁路合约成为了七月王朝“彻底腐烂”的标志。激进批判言论开始出现在诸如《法国信使报》、《改革》、《世界》和《每日》等报纸上。但最恶毒的形式是廉价翻印的书和小册子,比如阿方斯·图斯内尔的《犹太人,新时代的帝王:金融封建主义的历史》。

在许多方面,图斯内尔所秉承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当时的激进批判家将他们对政治腐败的批判用强烈的反犹色彩作为包装。他的批评直接针对的是北线合约背后的金融条款(可以很容易地避开不谈詹姆斯的犹太人身份)。根据图斯内尔的说法,法国政府放弃了向罗斯柴尔德为首的公司收取北线铁路长达40年的所有利润,但是同时却承担了所有的费用—这是“为了整个国家”。政府为了取得铁路所需的土地,大概付出了1亿法郎的资金,而公司只需要向政府支付铁轨和车辆的成本,大概为6 000万法郎,而这些钱在合约期满后,政府还要返还给公司。图斯内尔认为,公司实际上是借给政府6 000万法郎,从而换取每年高达1 400万法郎的收入,更不用说它向公众发行的股票给它带来的投机性收入。他问道,换种方式来操作是不是更为理性?政府自己借贷—每年只需支付240万法郎的利息—然后以国有企业的形式来建造和运营铁路。为何要支付5倍多的成本来换取一条40年后才能到手的铁路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