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距离(或者亲近程度)的测算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考量。据我研究,使用共同语言的两个国家的贸易量要比语言不通的两个国家平均高出42%。如果两国同为一个贸易集团的成员(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样比不同在一个贸易组织的两国的贸易高出47%。共同的货币(比如欧元)会增加两国114%的贸易。如果两国曾有殖民关系,则其贸易会比平均水平高出118%,即使很多殖民关系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就已经瓦解了。腐败程度和政治稳定程度方面的差异也会抑制贸易量的增长。像美国、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有着共同的边界,其贸易要比不接壤的两国高出125%,这比之前提到的地理距离效应的系数还要高。对基准线的测算表明,人均收入的差异对贸易密集度会产生积极作用,但特殊情况下并非如此。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登录我的网站(www.ghemawat.org)看一看这些数据和其他测算结果,体会一下其背后的含义。梳理这些数据的一种方法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排除单纯只看地理距离,而关注以上提及的5个系数。按照这几个系数测算,如果两个国家在这五方面都完全契合,其贸易将比在这五方面都存在差异的两国高出28倍。因此,谈到贸易,就必须考虑两国的距离和亲疏远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物理距离被我们排除在外了。
很多学者已经把类似的重力模型(距离模型)应用于其他的国家间往来了,包括外国直接投资、跨国融资、主权借贷、专利引用、电话呼叫、迁徙模式,更不用说汇款、电子商务、国际航运甚至战争。针对这些国际往来的研究都没有对国际贸易研究得那样深入,传统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寥寥无几,这就证明确实有很多广泛的内容都可以用距离定律来研究。
第一个内容就是,地理距离在任何情况下都举足轻重。或许除了信仰世界2.0的极端主义者外,其他人都会相信地理距离将会影响贸易。但是,如果说虚拟的金融和信息流通也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这就不是人人信服的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