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放眼观书,宽心量物(1)

姓名:戴玉婷

录取院系:元培学院

毕业中学: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获奖情况:2008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二等奖、南京赛区一等奖

“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十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江苏省“普通高中省级三好学生” 因为考试失利就去惩罚自己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件伤心事,你还要惩罚自己,这不是雪上加霜吗。最重要的是恢复状态,按部就班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冷静地找方法查漏补缺。

标题的那八个字基本上是化用了“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句,可以算是我对文科生的初步理解。文科生最重要的是境界,提升境界的最主要渠道就是阅读。只有放眼观书,才能做到宽心量物。正如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时提到的:“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储备,眼界狭窄,很多事情都看不开,又怎能产生成熟的观点呢。具体一点,谈到文科学习的话,我对自己的要求可以总结为九个字:坐得住,读得下,写得出。其中“坐得住”是前提,“读得下”是最重要的一环,而“写得出”还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

“坐得住”其实很难,也很苦。恐怕光靠兴趣支撑还不够,因为人有多方面的兴趣,坐着看书的兴趣很可能被压下去。外力的作用有时很强,但毕竟短暂。你可以为了明天的考试通宵看书,但是考试一过你又会坐不住了。所以我们还需要把兴趣的力量放大,放大到信仰的力量,你信仰一种思想,就恨不得把跟它有关的全部东西都了解透彻,所以坐久了也不觉得累。当然这是空谈,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例如我在觉得烦躁坐不住时,会先停笔抄点东西(常抄的是王维和柳宗元的诗),慢慢地写字。让自己的心先静下来,然后再试着去完成课业。当这个办法也根本不奏效时,就放自己一马,站起来走走或是听点音乐。我习惯在自习之前先看点有意思的东西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效率更高,坐的也就越久了。我所谓的有意思的东西范围很广,可以是一个相声段子,一则小小说,一篇熟悉的散文,等等。临近高考的那段时间,每个星期老师都会抽出一节宝贵的自习课让我们看一集《大师》(系列人物纪录片),既可以放松一会儿,又学到了知识。除了自习课要坐得住以外,平时在听课时更要坐得住。语文、历史、政治的课堂信息量大,老师同学们经常产生丰富的联想,串联知识。如果走神,很可能就错过了很重要很有趣的信息。高一的语文课负担较轻,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补充很多课外知识,凡是不熟悉的作家、篇目,我都会一一记下来,回去查资料。我觉得如果你在课堂上有这样的任务意识,走神的可能就很小了。

作为一个发展全面、平衡的文科生,阅读不能仅凭兴趣,各种类型的书都要读得下去。读不下去的原因可能是你对这类资料了解太少,很难理解,这时,可以退而求其次,先丢下难懂的,找一些浅显的相关资料先上手。比如,对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小说或思想随笔一类你感到乏味,就可以先读读该作家的自传或者轻松随意一点的散文,这样比较容易接近他的思想,先接近,再深入理解。我建议读一些语文教育专家编的读本,经过遴选的文章相对适合高中生,并且覆盖面广,质量较高,校对精确。对于拓展视野、增加积累十分有效。比如我们学校历届沿用的一套《新语文读本》就是非常实用的一套书,对于语文学习大有裨益。读这套书时,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随意跳过自己不感兴趣的篇目。因为它的价值就在于覆盖到了古今中外大量名家的上乘之作,而且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科普都有涉及。如果读得下这类语文读本,并且能根据它的指导有选择地“强迫”自己阅读相关作品,那么你能读得下的书一定会越来越多。

读难懂的书时不要怕花时间,多读几遍,静下心来品味每一句话的内涵。“多读几遍”是一个很笨的办法,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它比摘抄要有用。我也做摘抄,但是抄一遍是记不住的,除非时常翻看。看摘抄是没有看原文记得快记得牢的(因为摘抄的只是段落,而联系原文的话更容易理解,也就记得牢了),所以我宁愿经常温习原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书,我会三遍五遍地翻,熟悉到就像是自己写出来的一样,会经常想到拿书里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读得下”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读进去,能把书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积累中去,这样才能为“写得出”打下基础。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不能做到过目不忘的学生来说,好书读一遍是肯定不够的,会造成消化不良骨鲠在喉。特别是上文提到的读本,更要精读。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没有时间深入阅读多少大部头著作,倘能读透精选过的读本,也算是广泛涉猎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