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拿这个问题讨教一位高科技的工程师朋友。他的解释是,这种东西看似简单,比如抽油烟机和除湿器的核心部件就是个风扇,但这个风扇大有学问。车床能够把这种风扇高精度地加工,其效能就高,噪声也小。但是,就是这点毫厘之差的精度,其技术能力几乎都在德国、日本的掌握之中。人家精益求精了几十年,连美国也无法与之竞争。中国的企业一般都是粗放竞争,反正人力便宜,随便做个什么就赚钱了,有几个愿意在这些技术细节上下工夫?所以,现在在美国购物,最便宜一档的产品基本都是中国制造。我们给女儿过生日订玩具的一家邮购公司,专门经营“中国制造”。所寄来的玩具,每次都有许多质量问题。但是,这么多年,我们一直使用这家公司的。理由并非爱国,而是下面两点:第一,价格实在便宜得不可思议,即使买来的东西坏了一半,你还觉得值。第二,人家服务非常好。只要发现坏的产品,打个电话,马上就寄给你新的,旧的次品也不用退(还不够邮费)。有时退得太多,我们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人家还是二话不问。为什么?公司的服务和信誉当然是个因素,但这里还有个经济底线:这些产品销售价虽然已经低得不像话了,但订货价还不知道要低多少呢。你订一套公司再送你一套,似乎还是有钱可赚。如果你再顺着这一商业链想下去:当美国的进口、零售公司把销售过程的利润赚走后,中国工人在这种便宜得不像话的产品中能挣几个钱呢?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当然值得恭喜,但是,这还远不足以说明“衬衫经济学”的成功。中国本来就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大家都干活,制造的东西在数量上拿个第一,出口第一,也不足为怪。问题是中国人在这一过程中拿到了什么。上述这些从出口产品的购买市场上观察的现实,实在令我们惊醒。我多少年来一直呼吁:中国人的生活不应该克隆美国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厂家也不应该总盯着开发美国式的产品。为什么不看看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需要什么呢?如今不仅是中国产品风行世界,中国的生活方式也在进行国际扩张。比如在美国,中国烹调越来越流行,对抽油烟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上述的“台湾制造”和“日本制造”,就是立足本土生活方式,最终在美国市场占领了高端。如果我们换个企业战略,把这种产品做精做细,不要总是打廉价牌,难道中国经济不是更有竞争力一些吗?
可惜,在“衬衫经济学”的逻辑下,富士康的工人也就千元底薪。拿着这笔钱,还有什么购买力?没有购买力,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还怎么吸引厂家来开发?低薪削弱了本土生活方式的市场价值,自然也就剥夺了对这种生活方式有近水楼台之便的中国企业的优势。
《薛涌看中国》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