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催眠初探(8)

杨博士还未开始替她催眠,她的声线就已突然转变,说出流利的英语。“她还未进入催眠状态,已经说出一大堆英语,我可以肯定,她突然会说英语与催 眠完全无关。她没有什么学历,对英语一窍不通,但竟可说出流利的英语,说出与案件相关的情况,这件事令在场的警员感到极为诧异,真的不可思议。”

这件怪事就连杨博士也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其实,我也遇到过还没开始进行催眠,对方就已经进入催眠状态的情况。所以,这位妇人实际上属于那种极度敏感的人,所以才出现还没开始催眠就已经进入催眠状态的情况。

在催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当前科学所无法解释的现象。这不并代表催眠是伪科学,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正视并研究这些现象。正如200年前,人类根本不可能理解如今的无线电话、飞机、电脑等科技一样。对于许多人类尚未清楚认知的事物,看你如何去定义。

或许,催眠现象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6. 情人眼里出西施 恋爱也是一种催眠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据说长得非常漂亮。西施在河里浣纱的时候,有鱼从她身边游过,见到西施的美貌就忘了游水,沉到河底去了。所以,人们用“沉鱼”来形容西施的美貌。

至于西施美到什么程度了,却没有人知道。不过,如今有一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说,在热恋中的人的眼里,自己的情人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刚刚进入热恋。他一天到晚向大家讲自己的女朋友有多漂亮,仿佛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于是我们好奇心大起,究竟她会美到什么程度呢?

终于有一天,在我们的要求下,他把女朋友带来和我们一起吃了个晚饭。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天使”的模样,但忍住没敢乱说。等吃过饭后,他们两人先走了,我们大家长出了一口气。终于有一个朋友忍不住发表评价:“原来,真的像网上有人讲的那样,天使降落的时候是脸先着的地啊。”我们大家哄然大笑。笑过之后,我在想一个问题,原来谈恋爱和催眠真的很像。

弗洛伊德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书中有一段精当的表述:“从爱到催眠只有一小步之隔。这两种情形相同的方面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两种时刻,对催眠师,对所爱的对象,都有着同样的谦卑的服从,都同样的俯首帖耳,都同样的缺乏批评精神,而在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方面则存在着同样的呆板状态。没有人能怀疑,催眠师已经进入了自我典范的位置。区别只是在于,在催眠中每一样东西都变得更清晰、更强烈。因此我们觉得用催眠现象来解释爱的现象比用其他方法更为中肯。催眠师是唯一的对象,除此之外别无他人。自我在一种类似梦境的状况中体验到了催眠师可能要求和断言的东西。这一事实使我们回想起我们忽略了自我典范所具有的一个功能,即检验事实实在性的功能。”

无疑,陷入爱河中的情人们,就像是彼此进行了相互催眠一样,不再用理智去判断对方的对与错,而是全盘接受对方,甚至会把大家公认的缺点当做优点。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喜欢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觉得他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是这个人在潜意识里感觉到对方有某种特质让自己很开心。而这种特质甚至可以让这个人忽略对方其他的缺点与优点。当两个人的潜意识互相喜欢的时候,这两个人就进入了热恋之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