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4)

几个聪明的投资者发现了(或预见到)这些事实,投资获利。其他人随后明白过来—或者只注意到人们在赚钱,于是他们跟风买进,抬高了资产的价格。但是,随着价格进一步上涨,投资者受到发横财可能性的刺激,对价格是否公平想得越来越少。这是对我曾经描述过的现象的一种极端再现:某种东西价格上涨时,人们的喜爱程度本应下降,但在投资中,他们的喜爱程度往往会加深。

举例来说,2004~2006年,人们可能只考虑关于住宅和公寓的种种利好:实现在美国置业梦想的愿望,抵御通货膨胀,抵押贷款很便宜并且还贷金额可以免税,最后达成了“房价只会上涨”的公认智慧。大家都知道公认的智慧带来了什么结果。

另一个臭名昭著的“稳赚不赔”的想法是什么呢?在科技泡沫时代,买家从不担心股价是否过高,因为他们相信有人愿意花更多的钱从他们手上买进。遗憾的是,博傻理论也有失灵的时候。价值最终开始发挥作用,此时接手的人不得不承担后果。

·股票背后的利好可能是真的,但是如果你买进的价格过高,那么仍然会损失。

·利好—以及似乎人人都享有的丰厚利润—最终会让那些起初抵制的人投降并买进。

·当最后一个人坚持不住变成买家的时候,股票或市场就到“顶”了。到顶时间往往与基本面的发展无关。

·“价格过高”和“下一步将下跌”完全是两个意思。证券可能会价格过高并且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进一步上涨。

·无论如何,价值最终会发挥作用。

《BUBBLE.COM》,2000年1月3日

问题是在泡沫时期,“有吸引力”变成了“在任何价格时都有吸引力”。人们常说,“它不便宜,不过我认为它会继续上涨,因为流动性是过剩的”(或许多其他理由)。换句话说,他们说的是“它已经被充分估价了,但是我认为价格会变得更高”。在这样的基础上买进或持有是极其危险的,但泡沫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泡沫时期,对市场势头的迷恋取代了价值和公平价格的观念,贪婪(加上在其他人似乎大发横财时旁观的痛苦)抵消了所有本应占据主导地位的智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