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在我国教育中,有些方面明显薄弱,如公民教育、常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它们开展得不足,实效性不高,严重影响人才的质量,导致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不够。

而与众多的教育薄弱方面相比,按说我国现在的知识教育是相当强盛的了,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提高“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困难,二是改进“学困生”无良策,三是“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思维教育没跟上知识教育是发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思维是知识的本源、加工的器具,如果学生思维发育较好,知识型的学习和考试就能应付较好,如同有了优良的机器便可生产优质的产品一样。而学困生之困,往往也困在思维能力不足上,钝斧斫硬木,越砍越气馁,只有让学困生手握利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学困问题。至于杰出人才,实际是具备突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他们的共性是思维发达,拥有优秀的思维品质。学校教育在思维上作为不多,没有培育出大批思维能力和品质俱优的学生,所以最终成为杰出人才的便少之又少。

虽然很多老师和专家都看到了我国思维教育严重不足这一问题,也给予相当重视,可有效开展的思维教育却很少,还没有哪所学校开设思维教育课,也没有哪所学校研制出系列的思维训练计划。更严重的是,对于思维和教育交叉领域的深入研究国内也不多,多数研究都局限于思维领域或教育领域,两者分渠并行,尚未搭界。个别研究涉猎了思维教育,但还处于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阶段,综述外围学术观点的文字太多,正面回答思维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内容较少,尚欠深入性和实用性。坊间出版家们看好了思维教育的紧俏卖点,推出了大批“思维革命、经营思维、领导思维、设计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新思维、柔性思维”等图书,但对思维本身和思维教育都未作出严肃的研究,核心之处都是文化概念与心理学名词,和思维教育几无关系,属于贴上思维教育标签的“成功学秘术”或“心灵鸡汤”。

与我国思维教育的落后局面相比,西方思维教育研究得较早,成果也比较多。洛克很早就注意到了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杜威、皮亚杰、苏霍姆林斯基、斯腾伯格、吉尔福特、波诺、巴赞等人,更是深入研究,创建了众多“说法”。但是,这些大家多数侧重心理学、认识论、智力、创造力、思维研究,属于理论上、观念上、方法上的散论,很难直接移植成“思维教育”,也不能说对思维教育做出了一般性解决。而且,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别,思维教育在西方不像在我国这样紧迫,问题显现也很不相同,所以,“中国风格”的思维教育概论仍为必需。

鉴于这种情况,为了给我国教育界找出一套思维教育的方案,特别是回答思维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一般性问题,作者从2008年开始持续研究,深入多所学校观察分析教育教学活动,广泛听取学生、老师、校长们对于思维教育的想法、意见、建议,研读了相关著述和文献,吸收了现有的成果和观点,努力归纳、提炼思维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措施,现在可以说,已经初步地认识到思维教育的一些规律,可以解决一些真问题了。

本书从教育的角度研究思维,从思维的角度思考教育,认为思维教育不仅是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好办法,是提质减负的良方,是优异的教学策略,而且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目的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工作。因此,本书设为四章,研究了三个在逻辑上递进的问题。其一是思维教育的意义,从思维和教育、教学的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思维对于知识学习具有关键性、优先性、基础性的论断,倡导开展思维与知识并进的教育。其次,探讨了思维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培养健全的思维主体、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与品质的要求。本书特别详细地分析了思维能力,提出20种思维能力项目,为思维教育奠定了基础。最后,本书系统研究了学校思维教育的实施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有实操性的建议。

本书只是初步的思维教育研究成果。作者意识到很多问题,目前只初步解决了其中一些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例如,思维能力的本质,思维能力的分层,各项思维能力的关系,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学科方法的关系,思维测评、个体思维诊断、思维咨询,思维教育评估,学科思维教育,学段思维教育,老师思维培养,专门人才的思维训练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我们期待更多的同仁参与到这一时代课题中来。

思维教育是目前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是限制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全局性不出“大师”的主因。我们由衷希望学校开展思维教育,提高一代新人的思维水平。否则,学校业绩仍离不开“好生源”(实则是思维受到其他渠道的教育而得到较好发育的学生),学校人才培养仍然乏力,我们的毕业生仍比不上钱学森等上一代科学家,也比不上居里、牛顿、欧几里德等老数辈的科学家、思想家。

应该说,本书研究思维教育,只解决了“知识教育纠结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很多重大教育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们更具优先性,如公民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如果这些教育不能很好开展,我们把知识教育、思维教育功夫做得再足,也还是改变不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人才的质量仍不高,培养出来的顶多是“好学生”,而不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会主动适应社会并开创美好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距拔尖创新人才更是相去甚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本书很多观点还不成熟,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敬希同行批评指正。

2012-3-1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