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与接受

痛失所爱,是人生最艰难的考验之一。众所周知,在悲痛中挺过来的人都经历过最初的打击、抗拒、悲愤和消沉,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现实。每一阶段情绪紊乱的程度是可变的,延续时间也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失去一个休戚相关的人,给我们造成的绝望,就好像落入了无底深渊,根本无法逃脱,因为死亡似乎结束了一切。

在西方社会,认为死亡代表一切的结束,是精神康复的障碍。我们生机勃勃的文化难以接受一个人的人格突然湮灭。对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来说,死亡的打击犹如演得好好的舞台剧突然失去明星,陷入混乱,剧组只好临时修改剧本,主角的离去给故事情节留下了一个大窟窿,为了修补它,其他演员的角色也要变。不过事情是一分为二的,灵魂们为来世做准备时,会笑着排练下一个角色,他们知道人生舞台上的角色都是镜花水月。

在我们的文化中,人生没有为死亡做准备,因为死亡是我们无法把握的。人老了以后,对死亡的忧虑渐渐袭上心头。无论我们持有什么信仰来解释死后的事情,死亡的阴影总是驱之不去。我在巡回演讲中讨论死后生活时,惊奇地发现,许多人尽管恪守着传统的信仰,却是最怕死的。

对死亡的恐惧,大都出于对死后生活一无所知。死亡是个谜,除非我们有过濒死体验,或做过前世回溯,想起过前世死亡的情形。一旦必须面对死亡,无论将死者还是旁观者,都陷入痛苦、悲哀和恐惧之中。健康的人闻之色变,连重病中的人也不想谈论它。总之,我们的文化对死亡是深恶痛绝的。

到了20世纪,公众对死后生活的认识纷纷有了转变。20世纪初,大多数人还秉持着传统观念——人只能过一生。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差不多已有40%的人相信转世轮回。基于这种态度转变,有些人变得更有灵性,不再相信死后毫无知觉,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接受死亡了。

在我对灵魂世界的研究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方面是,从脱体的灵魂那里了解到死后的感觉,以及灵魂与活人发生感应、安慰活人的方式。在这一章里我就要证明,一个人失去亲人后内心深处的某些感觉并非妄念。你所爱的人并没有真的离去。想想我上一章提到的灵魂分身术吧,你也有这种本事,你的一部分能量还留在灵魂世界(是投胎时留下的),你所爱的人回到那里时,你留下的能量已经等候着了。这能量就是为与回归灵魂重聚而存在那里的。我的研究揭开的一个重大秘密就是,灵魂伴侣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真正分开。

下面几节要讲的,是灵魂与所爱的人沟通的几种方法。这些技巧可能在肉身刚刚死亡时就开始运用了,其效果强弱不等。不过离体的灵魂是急于动身回家的,因为地球的密度会耗尽他们的能量。人一死,灵魂立刻就被释放,获得了自由,但只要活人需要,他们是可以定期从灵界和活人感应的。

安静地沉思和冥想,可让你的知觉更敏锐,更容易接收彼岸的信息。他们没必要用语言给你发信息。这种事,心诚则灵,你只需要敞开心灵,相信你爱的人还在身边,就有助于自己战胜悲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