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魅惑的麦道夫骗局(1)

历史总是在一个循环中不经意间返回曾经的原点。当我们翻开过去的故事就会发现,今天跑路的温州老板们和当年那些惨死的抬会会长们有着殊途同归的境遇。

1985年的温州,有规模高达3亿元的民间资本进入了一个新中国从没认可过的经济模式:抬会。

当年的温州,正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温州,到处都是为了钱而发愁的企业老板们。订单有了,但是没有钱购进原材料;原材料有了,但是没有钱扩大生产规模;产品生产好了,但是就差那么一点点的运费……

资金问题困扰着1985年的整个温州,抬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抬会,或者说刚刚诞生的抬会,是温州民间一种金融互助形式。长期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温州实现了藏富于民的经济梦想。温州民间蕴藏着大量流动资本,这些资本是温州当地企业可望而不可求的,于是温州当地一些信用好、有声望的人开始集合民间资本转借给需要钱的老板,而这些老板则提供一定的利息作为回报。这形成了抬会制度的雏形。

早期的抬会制度为温州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资金支持。在当时那个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获得银行贷款的年代,抬会成为温州模式最有力的支持制度。如果抬会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话,可能这种制度已经和温州模式一样载入教科书了,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抬会成为温州人心中永远的痛。

随着抬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的温州人开始认识抬会,但是这种认识片面地停留在了知道这种制度可以轻松赚钱的层面上。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抱着赚取利息的态度加入了抬会,而抬会本身的盈利模式也由原本的借款给企业变成了“将后来者的钱作为利息分发给先加入的人”。这让抬会陷入了一个“麦道夫循环”中。

2008年12月,在组建的基金破产后,曾经被称为“白璧无瑕”的美国基金经理麦道夫被联邦执法机构戴上了手铐,他的罪名是“操纵手中的一只基金,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诈骗投资者”。《美国金融诈骗案犯罪嫌疑人麦道夫出庭认罪》,新华网,2009年3月12日。

在破产前,麦道夫的基金价值高达500亿美元,在麦道夫公司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广告词:“客户们知道,伯纳德?麦道夫本人追求完美无瑕的从业记录,致力于公平交易,并保有高尚的道德标准,这些一直以来都是本公司的标志。”

麦道夫基金宣称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投资理念,在其网站上随处可见不太看得懂的投资宣传,很多宣传都是最前沿的金融投资理论。不过没有什么人真正去关注这些文字真正的含义,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投资是不是会获得回报。

麦道夫向投资者们许诺:将钱投入我的基金,你们将每个月获得2%的回报,麦道夫基金先进的投资理念将保证你的财富能够在任何危机中升值。

麦道夫确实做到了,无论是“9?11事件”还是伊拉克战争,麦道夫的基金从来都是雷打不动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直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

由于次贷危机的沉重打击,美国的很多机构都开始回笼资金。麦道夫的一位客户也要求赎回投入在麦道夫基金中的70亿美元。也正是这个赎回的要求,让人们发现了麦道夫的骗局。

原来从麦道夫基金成立开始,其就没有进行过多少投资活动。麦道夫基金的经理们所做的仅仅是将后来加入基金的人的钱作为利息发给前面加入的人。愤怒的人们发现,麦道夫只是用一些高科技理念和金融学新名词制造了一个全新的庞氏骗局。

当年抬会发展到后期,已经完全陷入了麦道夫循环之中。抬会会长们抛出了一些当时中国社会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的投资理论,而那些被高额利息搅动得疯狂的人们不断将钱投入到抬会中,而抬会再用这些钱支付先入会人的利息,维持投资的骗局,周而复始。

可是当抬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时,其所需要支付的利息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抬会需要招徕的新会员也变得更多。为了让骗局继续下去,抬会只能不断地提高利息,直到最后新进的资金已经不足以支付长期积累下的利息。

抬会制度的崩溃,造成了大量社会矛盾的爆发,也让当地发生了大量刑事案件。

抬会的崩溃给温州留下了一段血腥和暴力的历史,很多人将毕生的积蓄甚至是用于基本生活的钱都投入了抬会。抬会垮了,他们的钱没了,于是这些人就将怒火发泄到了抬会的会长身上。火烧、穿竹签,甚至是分尸、砍头,3个月内,63名抬会会长被愤怒的会员杀死,最后温州市不得不动用大批警力对事件进行平息。

1986年2月,《经济日报》一条标题为《一起法盲的悲剧》的新闻写道:

读书导航